专栏 COLUMNS

  • 影像 FILM & VIDEO

    邱炯炯和张献民谈影像创作(下)

    邱炯炯:《姑奶奶》樊其辉觉得不够完整,但是我说这个创作刚开始,其实我接下来想拍部关于他的默片,他抑郁症期间老是做一些梦,我说根据这题材这个做一个片子,他当时暂时地来了些劲。后来他没有给我这个机会。

    张献民:就是把几个梦拍出来是吗?

    邱炯炯:类似于整个的用她的表演,她的形象……最开始(《姑奶奶》)是一个口述史。他如果活着我想一直做他的一个系列,包括不同年龄段,我们用更多的方式做,可能做成剧情的,或者默片,因为她的表演太适合默片了。可是这个计划就流产了,其实我是把它当成一个很重要的计划来做的。他死后这个计划显得愈发重要。

    张献民:但是对于你的绘画作品也是这样的情况,你尝试给他看?

    邱炯炯:看。

    张献民:但是这个他者是另外一个概念,比如说你的家人。

    邱炯炯:比如说被拍摄者,比如说《大酒楼》我父亲也看了,《彩排记》他们也看了,他们都看了。应该是喜闻乐见的。

    张献民:《彩排记》是被超越时空一个捕捉,非常非常强烈的一个捕捉。在其他的里面还有一点柔情蜜意,但是《彩排记》你被另外一个东西捕捉了,另外那个东西太强大了。这是《彩排记》给我的印象,这个作者在这个创作过程当中不属于他自己的。

    邱炯炯:彻底的捕捉。被捕捉的更彻底。

    张献民:这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比如说《萱堂(闲话录)》会觉得拍摄者跟被拍摄者基本上是一个平等的——在创作或者其他的层面基本上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在这个“凝视”当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拉芙们在搞什么?

    给Artforum写所见所闻的人,劳动节也消停不下来。鬼使神差,我竟然和被声讨的“百分之一”(语自‘占领华尔街运动’)一起过了这个节。

    首先去的是滚圈儿的风云人物柯特妮•拉芙(Courtney Love)在Fred Torres Collaborations的媒体预展。名人鼓捣出来的花里胡哨的艺术,总是能吸引每个人的目光。尤其是当还有些瑕疵在里面时。拉芙热衷于Twitter和写博(我经常去看她的www.whatcourtneyworetoday.com),若你还对这位姐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就会觉得那些怪异之作很正常。不过,我并没指望她在这样的场合露面,但当我到达后听说伊正在来的路上时,心肝还是颤了一下。

    展出了很多纸上作品。看起来就如涂鸦一样,上面是一些性感的妞,下笔粗糙,充斥着她本人的胡言乱语,比如“我是个名人,让我逃离这个鬼地方吧。”“去你的!”“我想要我的宝儿,哪儿去了”等等这样的话,想必看客也不会惊讶。这些画充满自我意识,很“青春”。我听到有人这样说,但我觉得柯特妮•拉芙这样的‘名人艺术’就是如此。画廊里,媒体的人多了起来。总是在打扮上天雷滚滚的时尚记者林•雅格(Lynn Yaeger)也过来了,此刻她看起来就像是艺术家笔下辣妹的阿婆版。

    “你一定得看看这些衣服,”她啧啧道。

    拉芙呈现了两个小东西:一件是白色的新娘礼服,红色的 “Not my cunt on my

    阅读全文
  • 采访 INTERVIEWS

    杰里米•德勒

    英国艺术家杰里米•德勒(Jeremy Deller)以取自社会仪式和历史的大规模的作品而广为人知。“亵渎:(Sacrilege)是他在苏格兰的首个公共项目,将在2012年落地格拉斯哥绿色公园(Glasgow Green),于格拉斯哥国际视觉艺术节亮相,展期为4月20日至5月7日。这件作品今年夏天将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展出。

    关于“亵渎”的创作初衷,我的想法是让公众和一件巨大的作品进行互动,同时也想围绕巨石阵(Stonehenge)做一些特别的东西,和我们的祖先联系起来。很长时间我都在想该怎么做,最后决定最好是做一个充气的仿制品。观众们可以在里面蹦跳玩耍。

    巨石阵实际非常浩大,1977年被围起来后,很难确定它究竟有多大。人们通常无法离它很近,这种限制我认为也是一个机会。格拉斯哥绿色公园很广阔。所以将这个塑料复制品做成等身大,一百四十英尺宽,放在公共场所,这样观众就会有个概念,大致知道巨石阵实际的面积。这也是场愉快的体验。作品的底层是充气的,膨胀的,人可以在上面跳动。尽管我并不想一直在上面跳啊跳。

    世界上有很多类似巨石阵的地方,所以我的做法并不出奇。在中国就有一个很不错的巨石阵,网上的照片看上去不可思议。我做的事并不新奇,也许只有充气膨胀那部分比较好玩。毕竟,巨石阵只是世界上存在的万物之一而已。

    我们还是在商讨在奥运会期间,将它放在哪里,但现在的计划是让这件作品在伦敦各区和英国巡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风物长宜放眼量

    国内某一线参展画廊的总监借用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句子传达了大家对今年CIGE的普遍感受:“今夜是一个屌丝的聚会,也许有藏家曾经来过,但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划过的痕迹”。

    的确,在今年的CIGE 看到的艺术圈内同行比观众和藏家多。在场内溜达,各画廊的工作人员看上去都挺“清闲”,有的在展位上低头看书,有的在别的画廊展位上聊天,大家都在互相询问卖的怎么样以及看到什么藏家了。VIP开幕后的4天里来参观的人很少,展场里显得很清爽。而4月11日的VIP之夜更是让人意外,除了CIGE的铁杆儿鲁豫和林依轮,私人藏家好像只看到了张锐、余德耀和乔志兵。

    唐人画廊无疑是这次CIGE博览会中最开心的画廊。他们在A区展位只带来二位艺术家的作品,颜磊的《巴洛克彩轮》系列和王郁洋的装置作品《呼吸》,这两件作品都在VIP之夜就卖掉了,不由让其它参展画廊羡慕。唐人画廊的工作人员在场内碰到别人打招呼都是自信满满的“我们已经全卖光了”的口气和表情。国内某重要艺术机构这次一口气买下“巴洛克彩轮”一组18张油画,也是看好了颜磊即将参加今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吧。

    逛了一圈,在A区碰到几个画廊同行正在唠叨今年新藏家的缺席,“连去年能见到的富二代,今年也没有了”;ART MIA的工作人员更是直接:“别说藏家了,今年连土大款都没有”。没有看到欧美画廊并不意外,但是也没有看到PACE北京、长征空间的身影;参展的北京公社、常青画廊、三潴画廊的员工的脸上都回报比较沮丧的销售情况。上海沪申画廊的工作人员在A区孤零零的大展位上感叹到:“我们大老远从上海过来是做生意的,不是来玩的”。

    阅读全文
  • 采访 INTERVIEWS

    现代冲突资料库

    现代冲突资料库是伦敦的一个摄影资料库,由提摩太•普拉斯(Timothy Prus) 和琼斯( Ed Jones)主持管理。作为2012年草场地摄影季的一部分,在AMC北京分部负责人苏文(Thomas Sauvin)组织策划的一个杰出展览里,AMC的收藏及其精选的出版物显得格外突出。在这里,他谈到了他为北京的资料库所做的工作,这次展览以及他们最近的出版物《欢乐今宵》(Happy Tonite),这本书收录了12位中国当代摄影师的作品。

    从2006到2010年,我们都在关注当代中国摄影,《欢乐今宵》这本书共有12位摄影师的75件作品。现在,资料库收录了55位中国摄影师的4000余件作品。AMC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藏摄影师的作品,虽然当代作品并不是资料库的核心内容。

    但AMC对任何类型的作品都是开放的,只要它足够惊奇。我想,游戏的规则就是如何让他们觉得惊奇。这并不容易,因为他们35年来都在天天看照片。摄影是一种枯燥到难以置信的媒介。许多中国摄影作品,尤其是从21世纪初以来的这一批,所传达的都是某种奇怪、扭曲、肮脏的虚幻式摄影风格。这极不寻常,所以这场游戏就在于把它们放在一起,然后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欢乐今宵》中的摄影师就是将这些风格统统混在一起,所以很难说谁采取了哪种风格。

    《不,叔叔:1938年至1945年另一条前线的照片》毫无疑问是他们最重要的出版物,其实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朱利安·奥利弗(Julian Oliver)

    《Artvertiser》是用来取代广告牌的实时艺术软件平台。通过教给电脑如何“识别”具体的广告,该软件可以轻松将其以其他内容取代,如图像和视频。我们不会称其为一种增强现实技术的形式,相反我们认为《Artvertiser》是改进现实的一个范例。

    通过训练,《Artvertiser》软件可以识别具体广告,每个广告都成为一块虚拟“画布”,当艺术家通过作为产品替换的便携装置浏览“画布”时,他们可以在上面展示图像或者视频。

    在将其展现为一种公共艺术的新平台的同时,《Artvertiser》试图强调公共空间的矛盾:在城市表面,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

    《Artvertiser》利用互联网作为重新分配的机制,创作者假定,充斥着私有图像的都市场所也可以成为艺术的展览空间,并且由此成为艺术的档案库。同样,也可以举办现场展览,其中,路人被邀请通过可视装置来观看周遭建筑所构成的展览。

    《psworld》属于《philosoftware》系列。它开始作为“ps”这种可在UNIX以及基于UNIX操作系统中找到的应用的改良。人们或者程序可以通过ps来迅速分类、打印正在计算机中执行的进程表单。

    《psworld》可以将这些进程影射到世界中的视觉特征上,形成一种计算机,以及计算机周围世界之间的一种感官依靠。计算机的可视环境发生变化,操作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

    例如,运行《

    阅读全文
  • 影像 FILM & VIDEO

    邱炯炯与张献民谈影像创作(上)

    编者按:2011年8月,UCCA艺术影院举办了“高堂絮语:邱炯炯的电影”展映活动。放映青年艺术家邱炯炯自2006年以来拍摄的五部纪录片。在最新纪录片《萱堂闲话录》(2011)首映后,本次活动的策展人张献民和导演邱炯炯进行了对谈。本文为现场谈话实录。

    张献民:是指我对戏曲基本上是一个间接经验,有一个纸本的东西。纸本当年是成年之后有意识的阅读,就是所谓从名家的角度,汤显祖、李渔,尤其是明末清初读这些纸本的多一点。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在河北乐亭和陕西的华阴,在乡下村子里面听皮影戏,当然不可回避的话题是你跟这种方式的传统文化的接触,这个东西应该是很难描绘的一个东西,所谓的戏曲世家,童年、少年的影响,这个东西是很难描绘的东西。

    邱炯炯:你的接触,你是一种主动的(方式),你是有一个意识地去看,而且是从文本开始看起的。而我不是,我是被动的,我是像猎物一样被捕捉的,我是被那个氛围捕捉的, 我从小被那个氛围捕捉着。如果要描绘那个氛围,我会越描绘越孤独,因为可能没有人会理解,我没有办法让别人体会到那种被捕捉的成长。所以关于传统文化我必须说清楚:我接触的是传统的、非常民间的一种(文化)。(我在)江湖气息非常浓的氛围里面长起来的。很多人觉得我老是用戏曲,感觉我家庭是书香门第似的这种感觉,肯定不是这样的,是有一个江湖气氛在里面,江湖艺人的气氛在里面的这样一个环境。

    张献民:江湖当中是一个序列非常清晰,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美人依旧

    “她真漂亮,太赞了!”在Alice Tully礼堂内,坐在我身边的女人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在这里,林肯中心电影协会将为法兰西的老牌美女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颁发年度卓别林奖。在灯光亮起之前,我没搞清令这位同座称奇的究竟是不是德纳芙,因为活动开始前,我并没有在礼堂内见过这位明星。也许,令她惊艳的是电影协会的某位贵宾呢。周一晚上六点,大家就来到了Tully的大厅,林肯中心最大的年度筹募活动在那里拉开帷幕,人们伴随着悠扬的竖琴声,享用着鸡尾酒和开胃餐。在80分钟的致辞活动之后,大家还可以参加名厨丹尼尔•布鲁德(Daniel Boulud)举办的晚宴。

    卓别林奖1972年创办,奖励“电影业内最优秀的天才”们;在迄今为止的39名获奖者中,只有四位是非英语国家的人,其中有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1982),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1985), 伊芙•蒙当Yves Montand (1988), 德纳芙。不过,今晚的主持人组合很是奇怪,难道语言差异造成的缘故?这位法兰西最知名的美女,自1957年开始,已演过一百多部影片(包括七部英文片),活动中,共有五名电影人向她致敬,其中,詹姆斯•格雷(James Gray)和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从未和她合作过。

    第一位致辞者,美国导演格雷,出生于

    阅读全文
  • 采访 INTERVIEWS

    凯伦•赛特

    凯伦•赛特(Keren Cytter)生于以色列,目前在柏林和纽约工作。此次,她接受独立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的邀请,参与了“占领舞台”(Taking the Stage OVER )项目。由她导演、费比安•斯塔姆(Fabian Stumm)、苏珊娜•梅耶(Susie Meyer)出演的戏剧《演绎•真实•戏剧》(Show Real Drama 2011)在3月底相继在上海的可当代艺术中心与北京的蓬蒿剧场呈现,魔金石空间也在3月30日至5月20日举办她的个展“焦虑为艺术家的工具”。凯伦在访问中诉说了自己的成长与创作历程,以及在作品中经常用到的一些手法的初衷。

    我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Tel Aviv)长大,十岁时又搬到了另一个村庄,那边时常有武装冲突。在学校我不受欢迎,孩子们有时是可以特别冷酷和残忍的。然后我开始跟邻村的一个老师学习绘画,他是我父母的朋友。父母开始给我买一些艺术类的书籍和画册,比如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和费舍尔,我一直很喜欢他们。我开始想成为一个作家,像杰克•伦敦那样冒险。心里开始有了各种想象,但对于当代艺术还一无所知。

    然后我就去服役了,在以色列即使女孩也要服役两年,男孩要四年。指挥官知道我在写书和创作,她很鼓励我,觉得我应该离开。所以一年后我就走了。后来,我开始在特拉维夫的一家普通艺术院校学习。毕业后为当地的报纸写艺术评论。我也为艺术杂志工作,但逐渐发现不知道如何去做艺术批评,因为要诚实是很难的,我因此感到困惑。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书与法:民主的艺术

    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这次带来了书法艺术中传统的“题壁”现场。在展览开幕的当天,邱振中和王冬龄两位艺术家分别完成了两面巨大白墙的创作,原定早上9点开始的活动,OCAT长条形的白盒子展厅一早就被观众包围得水泄不通——可以看出,书法比其他当代艺术形式更具亲和力。两位艺术家比原定的时间晚了一点来到现场。挤过密密麻麻的人群后,邱振中一边准备着笔和墨,一边温和地回应身后一大群媒体的问题。现场的安全警戒线一度往前移了两米,但依然没办法阻止观众的热情,大家都在拼命往前挤。

    王冬龄在邱振中开始书写之后依然坐在其对面,似乎在静静酝酿情绪。准备完毕,邱振中开始用草书在雪白的墙上写下了他自己的现代诗《两棵树》,第一行字:“这里曾经是……”,即使曾经有丰富书法欣赏经验的人,也难以完全读懂邱振中的草书内容,草书有其章法,但成熟的书法家之间的书风差异依然很大。书法是一门更为实践的艺术,邱振中的书写过程,需要其助手在旁边为他读出诗句,而艺术家本人则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专注书写本身,整个创作过程约历时两小时,艺术家所要付出的体力非亲历者难以想象,创作中,邱振中数次大汗淋漓而停下来休息。对于观众而言,欣赏现场两位艺术家的运笔、书写、布局的过程却极为享受。

    在邱振中开始书写约

    阅读全文
  • 采访 INTERVIEWS

    李明

    李明是生活在杭州与北京的艺术家,《雾水》是他的双频录像新作,片中有对"正常人"这一概念的探讨,水的不同状态与剧中人的命运又具有某种关联。在这里,李明讲述了他对目前这一版本的看法以及近期在北京的活动。作品参加了今年3月由邱黯雄策划的“2012中国青年艺术家 当代艺术展”,这也是上海外滩18号画廊重组团队,由棉棉担任艺术总监后的首次展览。

    我的老师阚萱,她的作品和工作方式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我是在今年年初开始知道有这样一个展览的,因此就借着这个机会完成了这部片子,里面的一些素材是2010年拍摄的。我做的是双视频,纯粹的影像语言的拼接,造成两个空间。观众同时看到这两个空间,会体会到一种时间感。起名叫“雾水”是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物理层面的触觉,还有一层是方向上的,对空间的侵占感。有一篇小说就写了一句话,特别好,“今天的雾很厚,不能用刀子划开。”但现在我不觉得它已经结束了,想再对这部片子做一些调整。

    序言部分刚开始是黑夜的江水,然后是月食,这部分我自己还比较满意。两个屏幕的空间节奏还有影像拼接的确能把思维拉到一个共知的方向里去。我自己的兴趣也在此,影像本身的确可以挖掘出大家意识中的潜在共性,而令人刺激的地方是如何去找到意识的边界,灵感的福音绝对是让你在一个瞬间把意识的限度给拉开了,这种感觉很立体。“正常人的出走”在整个片子里比较独立,明确清晰,很干脆,里面有对“正常人”这个概念的讨论。另外的几章,都处在平行的状态中。

    阅读全文
  • 影像 FILM & VIDEO

    东北独立影像作者速写(2005-2008)

    编者按:“影片”栏目在关注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现状的同时,也整理收集近十年来关于中国艺术电影的评论文章,为国内艺术电影评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前言

      2005年,我离开沈阳,去广东美术馆策展研究部任职;同时,也有不少本地作者或移居外地,或去外地读书等等,一时间,沈阳本地作者的创作和活动暂时处于平静期。

      2006年离开美术馆后,得到馆长王璜生和策展人郭晓彦的赞同和支持,有机会同他们两位一起来组织和策划“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1985-2006” (From“Polar Region” to “Tie Xi Qu”——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n Northeast China 1985-2006),也终于有机会整体回顾东北地区从8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的历史,不无例外,“独立影像”,成为了东北当代艺术展览框架结构中的一个正式的、官方系统认可的重点课题。

      2005年离开沈阳的前几个月,我和韩涛、程广峰和佟卫军共同发起组织了“划痕”(SCARIFY –OR)影像展,所有参与展览和现场表演的艺术家都为自费,这是一次艰苦的、精神胜过肉体,合作超越个体的展示活动。这次展览除去熟悉的新加坡、沈阳、大连、长春、济南、太原和北京等艺术家外,其中值得重视的是哈尔滨和大庆的参展艺术家。

      2002年,哈尔滨艺术家张灏发起和组织的“影像现像”(Image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