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COLUMNS

  • “当代中国人的一生”电影放映项目

    “当代中国人的一生”(To Live in China)是一项独立电影放映项目,由张献民、左靖策划,2011年四月份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九月份来到北京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十月份走入西南交通大学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其中加盟的艺术空间还有成都的千高原艺术空间,重庆的器空间,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以及深圳的OCT当代艺术中心。这是一项类似巡展的循环展映项目。包括二十四部内地独立电影作品,有剧情片与纪录片,影片的制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远至1992,近至2009,以本世纪前十年为主。地域上南至福建北至黑龙江。关于展映主题“当代中国人的一生”,策划者之一的张献民在策展前言中做过简单的诠释:“我试图把人的生活史划分为通俗的几段,以每一段为题,组织一些作品,把那个社会构架,个人历练,公共话语表现出来。” 按照人生的不同阶段,策划者选择了各个阶段对应的作品。由此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看和讨论的线索。

    阅读全文
  • 拒绝正装的影展

    它是个拒绝正装的影展。西服、领带、晚礼服等等,在这儿毫无用武之地。因为它的主角是一部部朴素的地不能再朴素的影像——直面社会现实的独立纪录片、故事片以及实验片。它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把让嘉宾们安顿在高堂大宅,然而旧都一隅经济型酒店倒也正好让宾客们其乐融融、不分彼此。装模作样在此毫无市场。

    自2003年开始,每年一届的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到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一路走来,它渐渐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其中之一就是在每年新近制作完成的独立纪录片中遴选出十佳作品进行放映并邀请导演到现场与观众交流,这是吸引我来的主要原因。

    从今年CIFF的形式来看,它更像是集合独立影像作者的一次派对。获奖与否,导演们并不在意;重要的是CIFF提供的这个平台,让独立电影、作者和观众进行直面的交流。从本届纪录片单元的影片内容来看,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影像风格愈加多元,而关注面也不尽相同,所以很难用一个词汇来总结它他们的整体风格。也正因为此,我们看到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界向上发展的生长态势——作品未必足够成熟,但导演尝试着用自己的风格,将纪录片的视角伸向更广大的社会空间。

    今年纪录片单元中的代表之作是季丹的《危巢》和郑阔的《暖冬》。《危巢》记录的是北京一户拾荒人家的孩子们争取上学的过程。片中摄影机和这户家庭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没有错过重要的事件片段,孩子和大人们在镜头前的表现非常自如,似乎完全没有被在场的镜头所干扰。《暖冬》则将视线对准了北京798艺术园区的拆迁事件,艺术家们为维护自身利益从最初联合最后却又分崩离析。片子的叙事、剪辑相当流畅,且充分展现了纪录片的客观性。这两部片子的一些共通点,也代表了此次参展纪录片的一些特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