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856 results for:

  • 新闻 NEWS 2011.04.19

    安德里斯•塞拉诺的《尿中基督》在法国被毁

    《卫报》记者Angelique Chrisafis报道:经过了几周的抗议,安德里斯•塞拉诺(Andres Serrano)的摄影作品《尿中基督》(Piss Christ)在法国的一家画廊被毁。此前这件作品正在参加画商Yvon Lambert在自己的18世纪寓所里的私人收藏展。

    这件作品表现的是浸泡在一瓶艺术家尿液中的小型十字架,此前在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4.14

    锤子落下的声音

    Doretta Lau

    苏富比香港举办“尤伦斯的收藏—中国先锋的起源”拍卖会那天,推特上都是北京那边不好的消息。让人觉得心情低落。我出发去香港会展中心时,内边那边的情况还是照旧,没有丝毫进展。

    在五号厅,很多人已经到了。苏富比的新闻助理陈浩志和我边走边说:“简直太忙了。”

    拍卖计划六点半举行,但摄影师们已经占据了台边最佳的位置。座位区这边不太容易走动,因为

  • 新闻 NEWS 2011.04.13

    David Chipperfield获得密斯•凡•德罗奖

    David Chipperfield的柏林新博物馆(Neues Museum)整修工程获得了2011年欧盟现代建筑奖——密斯•凡•德罗奖。

    该项目击败了扎哈•哈迪德、让•努维尔、比利时的MDMA事务所、巴黎的Bernard Tschumi和荷兰的Koen van Velsen等的作品。

    评委会主席Mohsen

  • 新闻 NEWS 2011.04.13

    艺术家与编舞家联手打造2012年夏季奥运会文化项目

    《标准晚报》记者Louise Jury报道:伦敦皇家芭蕾舞团和国家画廊将合作完成一个奥运项目,届时英国顶级艺术家和舞蹈家将联手合作,以该画廊的重要馆藏绘画作品为题材进行舞蹈表演。

    参加本次项目的艺术家包括透纳奖获得者Chris Ofili和Mark Wallinger,他们将与编舞家Wayne McGregor和Christopher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4.13

    2011新加坡双年展:门户开放

    Brian Curtin

    今年新加坡双年展的主题“门户开放”,就如亚洲的传统节日如点灯节(Dewali)或中国春节一样,人们敞开大门,随时迎接客人的到来。于是,观众们每天都可以过来感受一下当代艺术。说起2010年获得好评的光州双年展,它探讨了图像的当代性世界地位,提出了一场缓缓进行的大展以开放式结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这点上讲,拒绝更紧凑的主题则会将我们带回到艺术作品的个人体验中去。

  • 采访 INTERVIEWS 2011.04.13

    徐童

    王丹华

    徐童导演于8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摄影专业。2007年起涉足纪录片领域,相继推出“游民三部曲”:《麦收》(2007),《算命》(2009),《老唐头》(2011)。作品以饱满的情感、锐利的视角、扎实的摄影功底,为底层民众描摹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生活长卷。《麦收》与《算命》相继在国内外影展上获奖。作为“游民三部曲”的终结篇《老唐头》,讲述了一位生活在黑龙江东宁乡下老工人的故事。本片入围第三十五届香港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五一期间将在第八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放映。徐童讲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

  • 新闻 NEWS 2011.04.07

    艺术品赈灾义拍将在东京Kiyosumi画廊区举办

    旨在帮助震区难民的缄默拍卖由日本东京Kiyosumi艺术区小山登美夫画廊(Tomio Koyama Gallery)等机构组织。所得款项全部捐赠Japan Platform

    拍卖预展将于2011年4月14日(周四)——16日(周六)12点到19点在小山登美夫画廊7楼举办。更多信息请参见: http://www.kiyosumicomplex.com/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4.13

    刘钢个展

    刘溪

  • 新闻 NEWS 2011.04.06

    首个国家级博物馆基金会成立

    据中国新闻出版网报道,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发起,王石、马化腾、万捷等企业家参与的我国首个国家级博物馆基金会——“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宣布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北京故宫文化促进会”。作为非公募基金会,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宗旨是维护和扩大故宫博物院藏品和建筑,为故宫博物馆学术研究和公众服务提供支持,并扩大故宫博物院国际国内影响力。首期启动资金为1600万元,全部由企业捐助。‘紫禁卢浮’文化行走”是基金会本年度重要支持项目,这是故宫首次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跨国文化交流。140件故宫文物将在卢浮宫展出两个多月,这是故宫也是中国文物第一次在法国卢浮宫举办大型展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新闻 NEWS 2011.04.06

    伊朗与卢浮宫断绝关系

    《洛杉矶时报》记者Ramin Mostaghim与Meris Lutz报道:因卢浮宫未履行展览波斯文物的协议,伊朗决定断绝与卢浮宫的关系。

    伊朗副总统及旅游部长Hamid Baghai 表示:“在文化领域,我们反对西方国家的歧视。”

    整个19、20世纪,法国独自在苏萨(居鲁士大帝统治下的波斯帝国都城)等重要历史遗迹进行挖掘。因此,挖掘出土的文物有一半都流失到了法国和欧洲的私人收藏及博物馆中。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4.06

    一件裙子能走多远?

    窦子

    正如艺术家孙原形容的:“这是一个吸金的展览”。

    佩斯北京画廊此次展览可谓多层面“吸金”:2011年4月2日下午,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凤凰卫视、法国电视台、VOGUE(意大利版、英国版、中国版)等60多家媒体专程赶来参加了 “DVF:衣之旅”的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为什么选择在中国、北京以及佩斯北京画廊做这次展览,黛安回答“中国是未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而佩斯北京画廊是北京最好的画廊”,给足了画廊创办人阿恩·格里姆彻(Arne

  • 采访 INTERVIEWS 2011.04.03

    苏文祥

    杜可柯

    从2009年到2010年,北京草场地的泰康空间在他们51平米大小的展厅内举办了一系列个展,取名“51平米”。参展艺术家都相对年轻,大多数是艺术圈的生面孔,部分人展览经验很 少,但这个系列引起了批评界广泛关注,极大改变了北京年轻艺术家生态。《艺术论坛》在“

  • 新闻 NEWS 2011.04.02

    盖蒂博物馆计划将纳粹侵吞绘画作品物归原主

    《美联社》通过《纽约时报》报道:盖蒂博物馆计划将一幅有着370历史的绘画归还给1940年纳粹占领时逃亡荷兰的犹太画商。

    这幅名为《有农舍和人物的风景》(Landscape With Cottage and Figures)系Pieter Molijn于1640年左右所作。曾经属于著名画商Jacques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4.01

    金锋个展

    Iona Whittaker

    金锋15年以来通过各种媒材进行观念艺术的创作和实验。此次展览标志着他向绘画艺术的回归。展览中共有十幅大型油画。艺术家使用油画颜料和白石膏在布面上作画。画面表面有深深的木刻划痕,这使得有划痕的白石膏打断了画面原来完好的结构组织。作品中的人物素材取自网上新闻报道。艺术家在画面中的人物周围刻上了一些卷轴形式出现的类似涂鸦的文字。这些文字也取材于新闻资料。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3.31

    林荫庭个展

    黄亚纪

    此次温哥华美术馆展出成长于西方社会的华裔艺术家林荫庭的大型回顾展,可说是次让我们思考当代艺术在国籍、文化、社会、民族的异同间萌生相同表现模式的可能机会,林荫庭的观念架构其实与华人民族的知识分子意识高度连结,而此意识与当代艺术碰撞的结果,仍可在时间、空间都相隔许多的

  • 新闻 NEWS 2011.03.30

    巴林与黎巴嫩撤出威尼斯双年展,埃及是否参加尚不明朗

    《Artinfo》记者Kate Deimling报道: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海湾国家巴林由于国内危机而撤出展览,黎巴嫩步其后尘。

    埃及是否继续参展目前还是个问号。巴林撤出展览实在是个遗憾,因为这个国家在去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获得了金狮奖。

    黎巴嫩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是在

  • 杂志 PRINT 2011年4月

    电影革命: 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的影片

    约翰-麦凯 | John MacKay

    1929年,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完成了作品《持摄影机的人》,这部精彩连连的纪录片对六十年代末巴黎左岸以戈达尔和让-皮埃尔-高兰(Jean-Pierre Gorin)为代表的激进电影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反过来,倘若要对他的历史地位做出维尔托夫式的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作品超越了电影史可讨论的范畴。对维尔托夫而言(他出生在俄罗斯的Bialystok,这里如今是波兰的一部分),电影史其实是一部电影镇压史:

  • 杂志 PRINT 2011年4月

    一千字: 罗伯特•惠特曼谈2011年新作《护照》(ROBERT WHITMAN)

    前言:丽兹•科茨 (Liz Kotz)

    五十多年来,罗伯特•惠特曼一直在创作类似炼金术的剧场作品。这些作品给日常事物蒙上一层诡异色彩,如《两个水洞No.3》(1966年)把包裹在塑料布里的郊区旅行车变成移动的投影仪;或《Prune Flat》(1965年)让一个灯泡从上方降下,明亮的灯光遮蔽了16毫米胶片投影,回复了舞台的立体性。上世纪六十年代,当许多艺术家努力挣脱隐喻和幻象时,惠特曼却选择全面接受,甚至使用包括镜子、透明帘幕、影子戏和移动道具在内的各种舞台表演把戏,令人想起滑稽歌舞剧和魔幻彩灯。

  • 杂志 PRINT 2011年4月

    约翰•阿姆雷德(JOHN ARMLEDER)访谈

    Fabrice Stroun/采访

    约翰•阿姆雷德(John Armleder)的艺术总是变动不居。四十五年来,他认为自己采用的形式之多犹如琳琅满目的超市,横跨了至上主义绘画、极少主义雕塑、设计师家具,以及各种明显的风格倾向。尽管他的作品在实际的呈现和观念上并非如此直白,仿佛不想被观者立刻识别。有时候他的艺术的确并非其自身,他居然毫不介意地将别人的作品拿到了自己的展览上展出。但这并非一种指涉或挪用策略,阿姆雷德认为艺术家和观众的媒介之所以能被激活正是因为这种微妙的自我差异化过程。在个体与类型、特殊与一般之间,阿姆雷德的作品找到了移动的空间,从而调动了一种奇特的参与模式,这正是他早年参与激浪派时就开始追求的东西。在下文中,批评家、策展人

  • 杂志 PRINT 2011年4月

    近看: 杜尚的 香水瓶

    霍尔·福斯特 | Hal Foster

    一月末,在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eue Nationalgalerie)展出了一个名为“Belle Haleine”的香水瓶,这个仅展出了三天的香水瓶据说是杜尚唯一一件存留下来的现成品原作。在设计这件作品的时候,杜尚挪用了一个绿色的里高(Rigaud)香水瓶,并且把曼•雷(Man Ray)拍摄的看起来一本正经的 R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