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2 results for: 陈侗

  • 专栏 COLUMNS 2024.02.03

    给段建宇的十个问题

    编辑部

    1. 春节前你最后看的一场展览是什么?

    陈侗的个展,陈老师精力无限,刚写完一个小说(在印刷之前已经发给很多朋友看,让大家提意见),前段还为广州室外艺术节排练了舞台剧(讨论孩子学什么专业好),他的书店还有文学频道,有定期的文学读书会,陈老师在用各种方法传播文化,他做事情灵活、变通、接地气。

    2. 春节后你计划看的第一场展览是什么?或者接下来最期待的展览是什么?

  • 专栏 COLUMNS 2021.02.24

    多余的自由

    采访 / 郭娟、杜可柯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个人都认为黄小鹏最适合的是在大学教书,但广美没有给他这个机会。2012还是2013年,学校把他开除了,也没有什么理由,小鹏属于外籍老师,学校随时可以让你走人。这件事对他来说算是个打击。他在教育里有成就感和乐趣,而且他很爱广州这个地方。他也确实能影响到年轻人。

    我在美院读大一的时候已经想退学了,小鹏来了才继续下去的。我

  • 专栏 COLUMNS 2021.02.21

    转向新的教育场景

    采访 / 卢川

    第五工作室

    我于2008-2012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黄小鹏是第五工作室的主持老师。我虽是第二工作室的,但他的课堂比较开放,没有很强的课时概念,随时可以加入,所以我很多时间都在第五工作室活动。他对那些对艺术感兴趣、对现场讨论的问题感兴趣的人持有最大的宽容态度,也会邀请他的选修课学生参加五工作室的展览活动。他也会对学生做的事情给出认真的回应和批评。在这种没有太多规划、条框的环境下,我们会有更多自组织、自发的心态去做一些事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7.30

    小说艺术

    玛瑙 | Manuela Lietti

    尽管文学小说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从未被系统、全面地研究过,但是自现代主义鼎盛期以来,两个领域间的互动就已经广为人知,且成果颇丰:毕加索和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格特鲁德·斯泰因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包括安德烈·布列东在内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核心成员;达达主义者和未来主义者的宣言癖……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3.27

    广州对冬天没有记忆

    李筱天

    广州对冬天没有记忆,经过几次入冬失败,好像直接进入阴沉、潮湿的回南天,一段日子见不到阳光,街上都是落叶。三家画廊选在了3月17日下午开幕,前一天,朋友提醒我要规划好逗留的时间和路线。我在怡乐路下了出租车,自从博尔赫斯书店及其艺术机构、录像局搬离后,这条路就剩下广州画廊,和行踪隐秘的副本制作。过马路时,我看见广州画廊的新经理张立往楼上张罗饮料,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新近结束了在河源老家的儿童画班生意,至此,广州画廊的运营团队几乎都由艺术家组成。金乐大厦商住一体,外貌看起来价位也应该亲民,孙文浩的个展“南亭-广州-深圳-下一站巴塞尔”

  • 专栏 COLUMNS 2017.02.05

    贺潇:2016年度最佳新空间

    贺潇

    外交公寓12号, 北京

    80年代初,外交公寓曾经是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展示艺术实践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彼时,北京戒备森严的外交公寓需要居住在那里的外国友人邀请才可以入内,一旦进入其中,如同“出了国”一样,其特殊的政治属性为艺术家们打开了“自由”展示与交流的通道。同时,这个原本私密的个人空间也被暂时赋予了某种公共性。彼时艺术机制的匮乏,意识形态的制约已成往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2.31

    省城

    李嘉仪

    “去省城吃饭”——不久前,朋友圈里热议开幕当天,艺术家陈侗在广州一栋老房子的三楼“大排筵席”。传统的红色桌椅,戏谑地写有粤菜的“书法”,还有人身穿围裙推着载有广州点心的餐车,好不热闹。看似光怪陆离的“茶楼”楼下,正是本来画廊的首个展览项目“省城”。未经过度粉刷的原生态展墙上,毫无悬念地挂着一幅幅如《爱群大厦》(2016)、《金声电影院》(2016)、《石室圣心大教堂》(2016)等绘有地标性场景或建筑的作品,“SANG

  • 新闻 NEWS 2016.11.04

    2016 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发布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典藏国际版)宣布2016年“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 的获奖名单。本届获奖者共五位。他们是资深批评家/策展人陈侗,中青年批评家卢迎华、鲁明军,以及中青年策展人何雨、鲍栋。

    “Yishu中国当代艺评奖” 自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6.29

    长尾

    王辛

    驱车前往广州时代美术馆的路上,窗外时不时飙过一两辆自带改装遮阳伞的电动车。四两拨千斤的改装充满民间智慧:两三伞骨延长形成流线型尾部,符合空气动力学,游走于车河中又很拉风,惹得策展人侯瀚如赞不绝口:“这比扎哈哈迪的设计牛逼多了。”这样的改装和这样的赞赏都非常之广州,让我想起两天前他对艺术家陈劭雄的评价:“不伦不类”。这诚然是种嘉许,意指多种媒介和创作方式混杂的实践;用来形容陈劭雄九十年代初在广州与徐坦、林一林、梁钜辉组建的艺术小组“大尾象”十分贴切。6月10日与12日,由侯瀚如策划/合作策划的“陈劭雄:万事俱备”和“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分别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广州时代美术馆开幕,个体与集体,边缘到机构,两番回顾,交叠出长长回响。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3.24

    无相之相

    肖雅

    3月19日下午,多云的天气使得开发中的滨江西岸略显萧瑟,而余德耀美术馆里此时却人声鼎沸。五点左右,展厅外的公共区域和咖啡厅站满了人,都在等着参观这个筹备了两年的贾科梅蒂大型回顾展。此刻展厅里名为“穿过形象:现代的与当代的贾科梅蒂”的讲座还在进行,余德耀基金会总监Ashok Adiceam,艺术家和出版人陈侗以及贾科梅蒂基金会总监Catherin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3.22

    羊城一日

    林瑞湘

    广州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又碰上回南天,整个城市的人都浸润在水雾中,湿意盎然。22日是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预展VIP,为方便外地的观众可顺道观展,广州的三家艺术机构都选择在20日天开展。最先开展的是位居城中怡乐路的广州画廊,时间安排在下午一点,然而由于其它两个机构都在城郊,时间上无法兼顾,再加上时代美术馆已安排好专车,负责在其下午2点开展后带媒体赶赴番禺的镜花园段建宇个展,最后晚上再回到“广州画廊”,于是消息灵通者皆选择先赴下午2点城郊黄边的时代美术馆预展。

  • 专栏 COLUMNS 2015.11.06

    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矛盾

    俞冰夏

    “独立艺术空间”这个看似简单的名词在中国显然需要被重新定义。10月19至20日在广东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的“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方式”国际论坛围绕“独立性”一词的伦理意义界定讨论了两天,无意中凸显了颇具戏剧性的文化差异。与会者包括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英国、荷兰和印度的独立艺术机构代表,但这些机构的运作方式彼此完全不同,且以中国大陆独立机构的运营模式最为多样。用资金来源来衡量机构的“独立性”从中文语境上看似说得通,但显然与欧洲机构以政府资助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惯常模式冲突;用机构创始人的动机(比如对所谓主流艺术圈的态度)来界定“独立性”似乎更能引出有关专业性、合法性甚至公众关系的多样化阐释。

  • 专栏 COLUMNS 2015.10.18

    “广东帮”:一个始于1993年的机构实践个案

    王景

    2010年开始,陈侗使用“广东帮”(CANTONBON)作为他位于广州的两个空间,即博尔赫斯书店(1993-)和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2007-)的总称。这篇文章着眼于“广东帮”自1990年代以来,陈侗及其机构实践在全球化当代艺术框架下致力于支持当地艺术家及本土艺术创作的个案。

    “广东帮”自成立之初的定位就不仅限于成为地方性的美术馆或

  • 专栏 COLUMNS 2014.06.25

    玛丽安娜·布劳沃(Marianne Brouwer)谈“戴汉志:5000个名字”

    采访/杜可柯

    于上月24日在北京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主展厅开幕的展览 “戴汉志:5000个名字”是为纪念荷兰学者/策展人/画商戴汉志(1946-2002)所做展览项目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将从9月4日起在荷兰鹿特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此次展览由艺术史学家玛丽安娜·布劳沃(Mariann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21

    营建快感

    杨北辰

    香港大致是这样一个地方:你总是带着某个目的而来,然后带着某个达成的目的而去,其间也许舒适,也许失措,但大抵都是以过客的速度,或不相干者的姿态。在从机场奔赴酒店的出租车上,司机操着纯正的港式普通话问我们:“你们是来参加那个XX交易会的吧?最近来了差不多7000人,酒店都住满了。”我们解释道,我们是来参加Art

  • 新闻 NEWS 2014.05.13

    《艺术新闻/中文版》颁布首届亚洲艺术贡献奖

    5月13日晚,由《艺术新闻/中文版》主办的首届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举行。首届“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在“年度艺术项目”,“年度艺术机构”,“年度艺术策展人”三个奖项类别授出10个奖项。“年度艺术项目”授予了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与“西天中土”项目。“年度艺术机构”奖项授予了4家艺术机构,分别是泰康空间,K11 Art

  • 专栏 COLUMNS 2014.01.29

    陈侗:年度最佳阅读

    陈侗

    我的阅读很杂,但很少读当代艺术方面的东西。如果说我们是在从事当代艺术,那就更应该读别的东西。

    陈巨来 - 《安持人物琐记》

    2013年让我读得最起劲的是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记》,直率,无遮无拦,百年来很少见,以后也难得有人能超越。

    陈巨来,《安持人物琐记》,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2011年1月。

    李劼 -《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2.22

    陈侗

    杨北辰

    录像局作为一家非盈利的录像档案机构,从去年三月起始,于今已经运营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期间虽有一些场地与人员的调整,但整体上保持了稳定、清晰的规律与发展脉络,并逐渐成为中国录像艺术领域中举足轻重的资料整合阵地。我们在此邀请发起人之一的陈侗,对录像局的缘起、构架以及未来的方向进行自己的解读。

    录像局并不作为博尔赫斯艺术机构的一个分支,而是我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1.23

    过去与现在的相互脚注

    思克

    在“自治区”的画册中陈侗写到:“最美好的自治时代是在过去而不是现在”。据说研讨会期间,有“黄边站”的研究员问陈侗:“徐坦前几天和你讨论时,你又说‘这两年才体会到自治的味道’,这不相互矛盾?”。

    如果能够勾连起大概十年前,策展人侯瀚如在光州双年展开展的“替代空间”和在第

  • 新闻 NEWS 2010.08.26

    “未来的材料:记录1980-1990当代中国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联合发布会即将召开

    亚洲艺术文献库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刚完成两个纪实项目,两者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艺术皆大有裨益。它们分别是亚洲艺术文献库的“未来的材料:记录1980-1990当代中国艺术”计划,以及MoMA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2010年秋,文献库将与MoMA在中国各大城市和纽约联袂推出项目成果发布会。这两个项目意义重大,它们通过记录、收集和翻译重要的论述、原始素材和文本,以集中探讨当代中国艺术三十年来的迅速增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