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COLUMNS

  • 何岸

    2011年7月,艺术家何岸的三个展览“好奇之黄,好奇之蓝”、“风轻似小偷”以及“乳房上各有一颗痣,肩头还有一颗”分别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箭厂空间和魔金石空间同时展出。其实,这只是时间上的重合,每个展览都有其独立的策划和艺术理念。尽管这是三个独立的展览,并且也值得被单独分析,但这其中自然而然存在一些共同的思路,艺术家通过这三个同时进行的展览更多地向观众展现了他对于空间、互动等主题的思考,也在以下的访谈中分享了自己在创作中的波折和体验。

    我认为空间无大小,展览无大小,例如,我明年也许会做一个没有画廊的展览。三个展览在一起是个巧合,我与箭厂空间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谈了。恰巧,我的代理画廊也把时间确定在了这个时期。实际上,我宁愿把魔金石的展览再往后推,因为一个艺术家同时做三个个展是不合适的。这三个展览对我的考验也很大,三个展览三个画廊会让人觉得我的代理背景很复杂。另外,去年一年来我的很多想法也积压到了一块。

    关于空间我谈过很多,我并不区分展览空间和空间。我有很多建筑师朋友,我跟他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筑空间本身的知识。在当代,所谓空间就是指人的空间,在任何一个作品里,艺术家都是考虑到空间和人的肉体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觉得魔金石的空间小,但是我觉得我在里面做展览很合适,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好的展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是一个很优秀的展览我不清楚,我对于空间的把握就是把它做出来,也许我会把我的情感放进去,也许不会,对于这一点我谈再多也没用。比如,我说我放进去了多少情感,这是没有意义的。

    阅读全文
  • 讲述纽约洲的当代艺术中心:Mount Tremper Arts

    摄影师马修•波克(Mathew Pokoik )和编舞者安思丽•范登布洛克(Aynsley Vandenbroucke)成立的Mount Tremper Arts是纽约洲的卡茨基(Catskill)地区的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演出、展览、居住计划、美食和艺术活动。2011年夏季艺术节已经开幕,8月21日前结束。

    我们经常说Mount Tremper Arts就如艺术家的夏令营:从密集的空间,到为期七星期的节日,以及美食共享,放松的步调,美丽的环境等。我们想建立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如我们这样的艺术家,可以在一个密集却又随意的环境中做出有力量的作品;人们吃饭聊天,围着篝火,来建立关系和对话,艺术家可以去做有冒险性的作品,进行分享。

    2003年我们发现这里时,它还是一个废弃的地方。农舍被弃用,里面有些涂鸦。几年后这里慢慢发展起来,我们开始举办年度演出和展览。

    2008年,我们开启了七个星期的夏季节日,成为了一个非盈利组织,举办年度艺术家居住计划。我们以我们最为了解的舞蹈和摄影开始。我们计划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多学科空间,将各种元素和不同的艺术家汇集到一起:卡茨基的环境,蔬菜花园和事物,财政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它与本地经济之间的关系等等。

    我们想创造一个激发求知欲的环境。来艺术节的这些人是我们愿意与之共餐的人。第一季是我们私下认识的朋友和艺术家,很多都一起上过学。

    其中包括乔纳•波克(Jonah

    阅读全文
  • 丽娜-班妮杰

    丽娜-班妮杰(Rina Banerjee)熠熠生辉的雕塑装置由丝绸、羽毛、珠子、叮当作响的小贝壳组成,如那些画着鸟、兽、飘逸的半神半人的娇弱易逝的画一样,讲述的是旅行,是真实与想象的世界。在近期的展览“印度与西方的奇美拉”里,她从古老的亚洲艺术品汲取灵感进行创作,这场展览日前在巴黎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举行,9月26日结束。

    妈妈说我的名字很特殊,因为这个名字在印度并不常见,在拼写上很独特。于是我就自在成长,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我认为应该如此。我出生在Calcuttaz,在伦敦长大,之后去了纽约,这也是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因为在西方印度人并不多,所以六十年代在国外长大还是很新鲜的事。我父母将他们自己当作国际公民。也许他们想象出一个我们刚刚可以瞥见的未来。我梦想能够将文化、团体和地方的差异缩小。我觉得身份生来就是外国的;对传统的继承则是家的概念渗透出来的——这种情况体现在初次移民的人们身上。虽然我对科学的兴趣令我意识到还有另外的世界存在,这些世界与我们共存,但我们却无法感受或知晓。天空,星星,大地所蕴含的一切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所以当我1993年在俄亥俄凯斯西储大学校拿到聚合工程学位后,我开始悄然转向了艺术。

    我绝不会成为一个极简主义艺术家:我喜欢用我信手拈来的一切去捣毁美术。我想要冒险,想有探险者或科学家有的那种支配感,如一个擅自闯入的游客。我的艺术讲述的是我们对

    阅读全文
  • “西游计划”

    “西游计划”(“The Journey West”)是两位美国艺术家王念华(Dan S. Wang,中西部)和史蒂.罗森博格(Stephanie Rothenberg,纽约)的合作项目,他们在北京创立了一个旅游机构,推销另类的“美国游”,他们也让几位旅游机构的工作人员,帮助将旅游项目推广给公众,同时也举办与旅游相关的艺术家表演,七月中旬结束。关于项目详情,可登陆网站, 七月四日美国国庆日,他们将举办派对,用传统食物(玉米和热狗)待客,还有吞火和杂耍表演。以下罗森博格谈艺术项目。

    我的作品运用相似的消费者交流方式,比如旅行社,或者我的“血汗工厂”,或者脱口秀,以有点荒诞的形式提醒我们对自己在经济体制内所起的作用的意识。通过让一切极端和夸大化,暴露出组织结构和它的机械性。这也是我们想让旅游办所要做的事情,但因为太新颖了,很难预料人们能从当中获得什么。但它却是贯穿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因为这些旅游都是真实的,但当中虚假的部分,我们完全是一个功能性的旅行机构,同时又是一个艺术项目。作为新的商人,也许在鼓楼我们并没有最佳的市场策略,我们尚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旅游活动售出,也许明年夏天我们会回来,开着一个小车,去三里屯或CBD。

    我们的目的是想挑战主流旅游,这些旅游都是围绕地标性的景观等级展开,我们想要质疑的是这些地标性景观的重要性。比如,每个人都想去好莱坞,想看山上的好莱坞地标,它代表着一种

    阅读全文
  • 李淑京

    李淑京博士目前是泰特利物浦美术馆(Tate Liverpool)的展览部策展人。出生于韩国的李淑京曾在韩国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担任策展人,并于1996年来到英国攻读艺术批评的硕士与艺术史及理论的博士学位。自2003年,她在英国各地广泛教学,为数个国际艺术期刊撰写评论,并独立策展。淑京目前也是泰特美术馆亚太地区收藏委员会(Asia-Pacific Acquisitions Committee)的策展人,是泰特美术馆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亚洲的策展人。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由其策划的白南准回顾展在泰特利物浦举行。

    这是泰特美术馆的第一个亚洲艺术家的个展,虽然我们过去在群展中展出过不少亚洲艺术家,也在涡轮大厅展出了艾未未的作品。建馆100多年来, 从主要关注英国艺术开始,泰特慢慢开始收藏西欧和北美的艺术,直到发展成一个愈加有国际视野的美术馆 。如今,我们在积极回应国际上各个艺术区的艺术发展:过去几年以来,我们分别扩展到拉美和亚洲艺术;接下来,也会涉及到中东艺术、非洲艺术、南亚和东欧艺术等。我们相信这些区域都在生产出有历史重要意义的艺术。虽然泰特的团队中有来自北美,欧洲及亚洲的策展人,可每次展览中,我们也非常注重与本地学者沟通取经,尽量减少在文化上的理解误差。

    非常有幸,作为连结东西方艺术的一个桥梁,我尝试

    阅读全文
  • 吕宾

    “乡村之眼”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2007年开始推行的一个村民影像计划。该项目倡导产于乡村回归乡村的影像流程,希望村民影像的拍摄和放映能够促进当地公共空间和文化传统的重建。项目成果在2011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社区影像单元和北京高校公开展映,激起了各界人士对纪录片民主参与可能性的热烈讨论,并将于六月在青海省果洛州年保玉则地区举办“乡村电影节”。项目负责人吕宾讲述了项目的缘起、发展以及社区影像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乡村之眼”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一个行动研究的项目。“山水”是在中国西部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一个NGO组织,但是在中国做自然保护,不能脱离当地社区的一些支持,我们的理念是当地社区应该是自然保护的主体而不是一些外来者去保护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通过影像的手段去看当地人是怎么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以及他们是否能通过摄像机来表达。在2007年开始了第一期“乡村之眼”培训班,用社区影像的方法,让西部的人表达他们对自然的看法和文化价值观。

    2010年在年保玉则地的项目是“乡村之眼”发展中比较特殊的一步。以往都是“山水”举办培训班,这次是当地人办培训班,把我们邀请过去,我们提供培训人员、资金和技术支持。两个主办者是我们第三期的学员,拍了一些片子之后,他们意识到影像对当地文化传承和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就自己来召集学员、找地点。实际上事情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是他们自己意识到影像的力量,自己在做这些事情。

    阅读全文
  • 波莉-阿法鲍姆

    波莉-阿法鲍姆(Polly Apfelbaum)近期的展览五月二十一日在瑞士的Atelier Amden举行。Roman Kurzmeyer策划,展出艺术家做的四百页的海报书(图册),在此,她讲述了这个项目的思路。

    当我被要求做这场展览的时候,脑海中首先闪现的就是鬼屋,这座房子将被隐藏在一座小山里,除非远足,否则是无法发现它的。没有电也没有管道。在远离纽约的一个偏僻之地,我对那座鬼屋竟然有些着迷。我的朋友说它是山里一个制作冰毒的场所,也许是吧。我可从不敢进去。但我不禁心怀恐惧地想起这个地方,像这样的场所,里面会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对废弃的小屋总是感到害怕呢?六个多月来,我发现自己都是在google上搜索照片,沉浸在鬼屋的那种恐怖的感觉里。但这次展览的想法,却是源于一座要拆的房子。我的公公在那座房子里住了五十年,我们去那里收拾时,看到了很多照片,就如跳骚市场里的那些图片一样。有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承载着回忆,但有时却只能被抛弃。所以我就考虑用Google搜索,收集一些类似的废弃的物品的图。于是决定为一座废屋做一个图册。

    这是一本海报书,有350张图片,有孩子的图,家庭度假图片,风光图,粗糙的工艺品图。什么都有,从诺亚方舟到纸扎玩偶,从香港到西部,从彩虹色的薄饼到勿忘我,等等都有。其中有本册子是没有装订的,观众可以选择任意一张图拿走。这是我第一次用这种方式传递自己的艺术,尽管人们总是随意拿我的作品。但是也欢迎他们这样。我想将这种乡野气带到瑞士的乡间。

    阅读全文
  • 鸟头

    来自上海的艺术家组合“鸟头”入选了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ILLUMInations》。在此之前,他们成立了出版社“310”并出版了两本摄影书《新村》(再版)和《大陆的尽头》。“鸟头”由宋涛(生于1979年)和季炜煜(生于1980年)组成,两人均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校。自成立以来,他们所参加了包括《第一届连州国际摄影节──双重视野(2005)、《中国发电站(2007、2010)》、《欢迎再次来到鸟头的世界(2010)》等展览。“鸟头”现在生活工作于上海。在此他们讲述了两本摄影书的创作和新的项目。

    “鸟头”成立于2004年6月1号。“鸟头”起名是一次巧合:当我们扫描底片,要在电脑存档,新建文件夹时,随便打个几个字,紫光拼音输入法就跳出了“鸟头”。 创作《新村》是因为我们在新村里长大。宋涛家就在雪野新村对面,这个新村当时正好因为世博会被拆掉了,我们就进去玩了……我们拍照没有什么主题,我们自己觉得像《新村》也算不上主题。对我们来说,“新村”是一种概念,一种居住的环境。从《新村》到后来的《大陆的尽头》,我们的书或者我们的作品,有一个统一的内核,就是想诉说对于这个城市的感觉或者对于自身跟这个城市的关系,另外也是想确认自己,把我们大量拍摄的照片集结成书。五、六年这样做下来也是一种修行或者是修为的过程,然后到现在我们渐渐地比较明确了摄影对我们的“奥秘”──首先你要不停地拍,然后你还是不停

    阅读全文
  • 西班牙艺术团体Bestué Vives

    魔金石空间的“现实,行动”是西班牙艺术团体Bestué Vives. David Bestué 和 Marc Vives在中国的首场个展,他们2002年起开始一起合作,创作了录像和行为作品,用不同的动作行为对日常生活现实和文化语境进行干预。对历史运动和艺术家的借鉴将作品与二十世纪的艺术框架和方法论进行对话。“现实,行动”展出了五件录像作品,以具有活力的装置形式,将行为表演,动画和新媒体结合在一起,体现了Bestué Vives全部作品的基调特征。目前,艺术家在家乡巴塞罗那居住和工作。

    “灵感”这个词说起来很难,因为我们做的并非“高端艺术”。我们很喜欢7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70、80、90年代的西班牙艺术家;与此同时我们又对流行文化如电影和建筑很有兴趣。我想关键是我们关注的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主题,即日常生活。这场展览的题目多少回答了我们创作的关注点这一问题。大多数作品都是和现实发生联系,或者直接干预到现实中。

    表演和录像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我们的作品是关于片刻的重要性和瞬时被呈现的可能性。当我们有了想法后,就开始想做点作品并快速完成它。如果一直停滞不前,只会慢慢衰落褪色。其实说的是创作的密度,创造一种体验。我们明白,艺术作为沟通,最重要的是观众。为了获得这种沟通,我们必须要以不复杂的方式去思考,直接将思想表达出来。如果观众不重要,那又为何做艺术做展览呢?的那个我们去美术馆看艺术家的录像时,可能会非常无聊,也许有五十或一百分钟那么长。社会和人类被图像所保卫。艺术也是如此:很多的行为都做都是快速连续地呈现着。我们对于这样的速度是有所排斥的,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那么无聊,而是尽力对人们产生一点吸引。我们要做一些多少类似的事,但又有所不同。

    阅读全文
  • 姜若瑜

    姜若瑜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和纽约州立大学戏剧舞蹈系,主攻导演、表演和现代舞编舞。曾任北京京剧院导演,现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她被海内外多所院校邀请主持戏剧工作室,并导演多部经典作品,对美国“方法派”导表演理论有深入研究。《二次大战中的帅克》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08级三班的首个实习剧目。讲述了“大人物”希特勒与“小人物”帅克的故事。

    戏剧是大人的游戏。布莱希特的剧本充满了流动、诗意的美,他的剧本需要“寓教于乐”。我们也必须告诉观众这是戏,不要跟随演员在台上哭而哭、笑而笑,时刻提醒他们打破舞台幻觉。我喜欢在舞台上看到很多比例不一样的,不是大而是小的东西,所以小坦克、纸飞机、跳伞兵等等玩具就出现舞台上。

    一部戏不断地收光再起光,我认为打破了戏剧的完整性。在合成的时候,我们决定在幕间让舞美设计在舞台上推动布景前进。既然选择了布莱希特的戏,就应该真正的流动起来。最后一场里瓶记酒店的戏,在原剧本中是两大段。阅读剧本时,我觉得这场戏的舞台呈现应该是飘着的。过去和未来占用了与“现在”不一样的时空,在舞台上就要用不一样的语汇来表达。如果还是用语言,就显得乏味。演员在表演时运用了无声的、像默剧的慢动作。

    我喜欢纯粹的东西,用舞台上最简单的方式调动演员,让表演显得更加突出和强烈。所以我的戏一般都没有布景:累赘的舞台和堆砌的所谓“现实主义”把演员都淹没在布景当中,一切表演都失去了光

    阅读全文
  • 里兹·麦杰克·莱塞

    里兹·麦杰克·莱塞(Liz Magic Laser)五月三日,六日,七日,将在时代广场的杜菲广场循环演出作品《楼梯》。《楼梯》取自的片段来自影片《美国精神病人》和《眩晕记》,由六个演员组成,时代广场联盟(Times Square Alliance)和富兰克林热炉表演艺术基金(Franklin Furnace Fund for Performance Art)赞助。

    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会从心理上去经受那些受伤的时刻,对恐慌的成因产生设想;但这样的暴力和恐惧场景,则往往将我们置身于被动的状态。而当它们被转移到拥挤的公共空间后,局中人和局外人则发生了关联,双方都担当起了责任。

    《楼梯》(Flight)由二十三个场景组成,全部发生在楼梯上。这些表演荟萃了电影中的那些发生在公共和个人空间的楼梯事件。在《战舰波将金号》(Battleship Potemkin)中,楼梯是1905年革命的失败之地。在后来的影片如《闪灵》中,楼梯则成为个人的噩梦之地。每一次,这一建筑都是激烈冲突的发生地。《楼梯》中的演员有Nic Grelli, Elizabeth Hodur, Liz Micek, Michael Wiener, Lia Woertendyke, Max Woertendyke,大家的角色在牺牲者,侵犯者和见证者之间转换。最后一部场景取自《死神来了4》(Final Destination

    阅读全文
  • 唐昕

    从2009年到2010年,北京草场地泰康空间在其51平米大小的展厅内举办了一系列名为“51平米”的个展。参展艺术家都相对年轻,大多数是艺术圈的生面孔,部分人展览经验很少。但这个系列的展览却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改变了北京年轻艺术家的生态。《艺术论坛》在“51平米”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曾经报道过部分艺术家及展览,但现在我们决定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整个项目进行审视,通过访谈策展人以及部分艺术家了解该项目的启动、组织始末以及这种另类模式对单个艺术家创作实践以及整体艺术生态有何影响。另类展览平台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如何与艺术市场产生交集,以及它们在中国的意义和可行性都将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第二次访谈对象是泰康空间艺术总监,也是该项目策展人唐昕。“51平米”回顾展,2011年3月19日至4月16日在泰康空间举办,《艺术论坛》也登出展览的评论

    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间正好是在08年经济危机、艺术市场下滑之后,当时国内的很多艺术机构,包括画廊都把展览数量减少或者把展期拉长,我们就是在这个时候做的“51平方”。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快节奏的、比较密集的开幕式的形式,整体上的安静会反衬出我们这个项目好像高频率、很快、很热闹,又都是年轻人,所以就一下子比较吸引人注意,对外界这可能是一种表层特点。

    我们整个项目目光的着眼点是年轻一代艺术家,一个重要特点是没有设定任何具体方向。年轻代表未来,如果凭着已有的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