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0 results for: 王辛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1.15

    故事的故事

    刘倩兮

    观展

    “新茶要把人的意识下拉。人的意识是最阴的,它不能停留在人脑,应该在脚底。我们用新茶把意识引到下面,再用一个老茶把它钓上来,让人回到先天的状态,人就很爽……”我听着郑国谷讲茶,已经颇有些头晕,飘飘乎只顾一杯一杯地喝,身体渐渐被茶气逼的发汗。旁边一位大叔不停追问:“邀请喝茶代表什么?” “艺术家喝茶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场面有些乱

  • 专栏 COLUMNS 2016.07.05

    于“破产”之际

    姚梦溪

    最近一次上海当代艺术的分水岭发生在2013年:连续兴办6年,曾对上海当代艺术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SH Contemporary(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被叫停。2014年的博览会热可以看成针对市场空窗期的报复性反弹,同时,前后多家私人美术馆开馆迎客。实际上,这股热潮从2009年艺术家在松江创意工房联合策划的群展“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可以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展览标题意图描述一个巨大反转:原先在20世纪70年代被号召向无产阶级工人学习的资产阶级,在今天不但接手了一切工具,吞噬了无产阶级的生产资料,还激发了空间的分裂以及人的分裂,生产方式经过短暂的联合又回归到个体。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6.29

    长尾

    王辛

    驱车前往广州时代美术馆的路上,窗外时不时飙过一两辆自带改装遮阳伞的电动车。四两拨千斤的改装充满民间智慧:两三伞骨延长形成流线型尾部,符合空气动力学,游走于车河中又很拉风,惹得策展人侯瀚如赞不绝口:“这比扎哈哈迪的设计牛逼多了。”这样的改装和这样的赞赏都非常之广州,让我想起两天前他对艺术家陈劭雄的评价:“不伦不类”。这诚然是种嘉许,意指多种媒介和创作方式混杂的实践;用来形容陈劭雄九十年代初在广州与徐坦、林一林、梁钜辉组建的艺术小组“大尾象”十分贴切。6月10日与12日,由侯瀚如策划/合作策划的“陈劭雄:万事俱备”和“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分别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广州时代美术馆开幕,个体与集体,边缘到机构,两番回顾,交叠出长长回响。

  • 专栏 COLUMNS 2016.02.13

    王辛:2015年度最佳展览

    王辛

    史诗如何作为艺术媒介?埃及艺术家瓦尔•舒基(Wael Shawky)用“卡巴莱十字军东征”(Cabaret Crusades)影像三部曲重新演绎这段中世纪史,在年初的MoMA PS1个展上首次呈现全貌。提线玩偶作为材质,傀儡戏明喻权谋的荒诞。线偶分陶、布、玻璃三种,以第三部中剔透的琉璃傀儡为最:牵引眼球和唇舌的丝线在动态中纤毫毕现,相当慑人。舒基的创作基于历史学家阿敏·马洛夫(Amin

  • 专栏 COLUMNS 2015.12.09

    双体

    王辛

    《国家与市场之间:后毛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Between State and Marke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Post-Mao Era, 2014)实际探讨的是1978至1993年之间中国当代艺术体制从无到(算是)有的建立史。从文革后文化经济复苏到中国前卫艺术开始真正进入国际视野的15年间,艺术从业者如何在国家意识形态与市场价值导向之间的灰色地带探寻“出路”、艺术创作与发展的“支持体系”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5.16

    海上列传

    王辛

    “历史并不是靠一点点被挖掘还原的,而是排山倒海向我们碾压而来。”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参展艺术家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在开幕期间某晚宴上如是说。虽然原本在谈论垃圾信息必然成为人类文明最庞大的文档,但我觉得这话也适用于威双本身。“全世界的未来”(All the World’s Futures)主题宏大,且以复数形式告诉我们这种

  • 杂志 PRINT 2015年5月

    观察者的技术

    黑特·史德耶尔 | Hito Steyerl,劳拉·珀特阿斯 | Laura Poitras

    “技术已然让我们感到出其不意,而其所开拓的空间则空荡得刺眼。”齐格弗里德·科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曾这样写道。这位伟大的德国电影理论家并不只是在感叹机械化世界中生活的匮乏或是疏离,他同时也表达出一种欣喜,以及对于技术带来的可能性的期待,尤其是对电影这一可供玩味、发现不凡体验与视野的空间。劳拉·珀特阿斯(Laura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4.03

    魔都资本

    贺潇

    在成功逃离帝都的沙尘暴之后, 空降至魔都这座中国最摩登的城市。当然,在整个周末丰富且时间撞车的艺术活动中,无时无刻不验证着其中西方文化的并置。

    正如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女士在去年Art021博览会论坛上所期许的那样,美术馆今年的展览计划是展示老中青(不过是倒叙)的上海艺术家。作为中国艺术家中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最年轻的一位,徐震当然是最好的人选。去年在巴塞尔博览会上亮相的《永生》系列,自然也囊括在此次展览的范围里。盛大的开幕由专业电视台主持人开场,王薇晚礼服盛装出席,艺术家徐震慷慨致辞,

  • 专栏 COLUMNS 2014.12.03

    黯然销魂不唯语境

    王辛

    今年八月MTV音乐录影带大奖上,碧昂斯在FEMINIST(女性主义)大字前逆光献唱,剪影健康性感如亚马逊女战士。Barbara Kruger式铿锵大字视效强烈难忘,在Tumblr等网络渠道上循环永生,潜入当下视觉消费的意识中。流行文化的肤浅易消化自有其深意——至少在世界某些地方,女性主义不再是精英知识分子政治取向的出厂标配,也不会引发父权社会的表面反感,而是确凿地成为了可被迅速消费的概念或意识形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11.17

    陆扬:机房

    虔凡

    “机房”是一次趣味盎然的展览实践,核心概念来自策展人王辛对陆扬以游戏为作品媒介的一种发散,并以此提炼出艺术家所表达的各种“操控的、挑衅的以及批判的可能性”。因此,“机房”既是具体的空间所指,也是一处包含着抽象概念的“场域”。在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1.08

    谁之亚洲

    周昕

    等我赶到现场时,汪建伟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个展“时间寺”的开幕表演已经开始了。这场配合美术馆环形大厅做文章的声音表演取材自博尔赫斯图书馆的概念,以二十个关键词为主题,邀请演员在扩音器面前即兴朗诵或对自己拿到的关键词做出回应。策展人汤伟峰(Thomas

  • 采访 INTERVIEWS 2014.09.19

    曹斐

    王辛

    曹斐近日在纽约Lombard Freid画廊展出新作《La Town》,40余分钟的定格拍摄影片全部由微缩人物与场景组成。在这个与现实比例为1:87的世界里,艺术家试图描摹一座城市的过往与命运。它反复在虫洞中迁徙至其他时空,逃避着记忆的捕捉,后在当代博物馆展览柜中被封存、展出、遗忘。展览至2014年10月25日。

    我是无意中在淘宝看到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6.10

    天涯海角

    王辛

    敏感日自北京登机,围绕戴汉志纪念展发生的事件仍在不徐不疾地发酵,加转机近20小时的航程之后,又降落在了同一天。位于佛罗里达州西海岸的坦帕与墨西哥湾相连,比之东南部的迈阿密更加云淡风轻,地处当代艺术圈固定的时间表与国际线路之外,遥远地有些抽象。我瞥到维基百科词条中的一条脚注:2004年纽约大学的《华盛顿广场新闻》把坦帕选为最适合“二十来岁人”的城市;(又一个)中国年轻当代艺术家的特展”我这一代”(My

  • 专栏 COLUMNS 2014.06.02

    王辛谈卡密尔·亨罗特(Camille Henrot)的《非常累》(Grosse Fatigue)

    王辛

    卡密尔·亨罗特(Camille Henrot)生于1978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2010年曾获马塞尔•杜尚奖( Marcel Duchamp Award)提名,2012年参加了由Okwui Enwezor策划的巴黎东京宫三年展(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21

    营建快感

    杨北辰

    香港大致是这样一个地方:你总是带着某个目的而来,然后带着某个达成的目的而去,其间也许舒适,也许失措,但大抵都是以过客的速度,或不相干者的姿态。在从机场奔赴酒店的出租车上,司机操着纯正的港式普通话问我们:“你们是来参加那个XX交易会的吧?最近来了差不多7000人,酒店都住满了。”我们解释道,我们是来参加Art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3.16

    大生意

    王辛

    去年秋天,在军械库艺博会宣布“聚焦中国”的酒会上,初被任命为策展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

  • 专栏 COLUMNS 2013.12.20

    王辛谈Performa 2013

    王辛

    Performa 2013发生在这样一个年份: 自拍现象(selfie)成为被反复讨论的文化症候群,表演与观看在大众文化中达到高度自觉,自我审视与社会性表演无孔不入地互渗。这些表演最私密、也最遥远;极尽可能地泛滥,却精确地测绘着观看政治的形状与边界。某些意义上,这也曾是早期一些表演艺术先锋们所诉求或挑战过的边界。过去的一年中,行为艺术教母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12.18

    墨罐

    Lee Ambrozy | 安静

    同一个大都会,许多个世界(One Met. Many Worlds)。Met的这句标语挂满位于第五大道上的博物馆以及其正在施工中的Koch广场周边。改口号强调了大都会博物馆的全球化视野。但翻成中文,意思就稍微出现了些变化:来大都会参观,看多元文化。上周一,这座世界文化遗产重镇在援引“中国传统”的宏大叙事同时,以“水墨”为题进行了一场颇具挑衅性的尝试——Met第一场大规模中国当代艺术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6.20

    第五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

    王辛

    “百科宫殿”作为二十世纪中期住在宾州郊区、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裔美国艺术家Marino Auriti的严肃臆想,有着典型理性宏愿的漏洞百出,但这一前数码时代对人类知识存储分类的想象和焦虑如此恳切实在,反倒在知识分工渗入文化生产每个环节的今天产生了别样的共鸣。由此出发的主题展既非竭力概念先行,也不遵循传统百科全书博物馆的模式,而更类似基于对两者理解上的改良版“多宝阁”(Wunderkammer),由主策展人Massimiliano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3.14

    刘韡个展

    王辛

    刘韡签约Leh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