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乡愁
今日社会对农村人的刻板印象是受教育不足、“没文化”、“没素质”,因而乡村地区在近几十年的主流文化里缺乏话语权和公正的文艺再现。贾樟柯的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通过几位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亲口讲述,力图重现文学与农村之间的本来就有的紧密联系,想要传达一种肯定的讯息:中国农村不仅是作家的写作对象,也是他们“写”这个动作的内在来源和动力——农村可以是文学的主人。
导演将革命文学作家马烽作为叙事的起点,而后缓慢展开,聚焦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三位依次出生于1950、60、70年代的当代作家的生命片段。如果说后三位作家的生动讲述都多少打破公众与“名家”的距离感的话,马烽的部分,尤其是他的女儿坐在他雕像下接受采访的那一段,其叙事路径和形式美学都显得有些“主旋律”。在马烽的章节之后,贾樟柯从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中心发起的吕梁文学季启程,允许故事带着他到处跑,跟随不同人的脚步,去到不同地方,叙事节奏更加自由,话题推动话题,在移动中展开不同人的讲述:文学、农村、当代史、家族史这些线索在空间和时间的旅程中交织互文。
在旅程中,导演利用大银幕的观看方式“迫使”我们凝视平常拒绝凝视的:口齿不清的老人、城市火车站广场上的农民工、为生计匆忙赶路的人、高铁上你不情愿成为他邻座的人、城镇上游手好闲的人……这样的凝视不常发生,因为他明白那些使农村被发展的洪流抛在后面的力量,也在使我们不看见现实。《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意图使我们“重新看见”,但是,“重新看见”的下一步是什么,导演似乎没有想好,或者不将其设为本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