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婧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3.05

    “组织”一场茶话会[上海]

    (注:本文因作者身体原因,发布时间较晚,‘茶会’推迟上演---)

    “组织”(ZUZHI) 是赵骏园、徐喆、陶轶和李牧在2009年在上海成立的四人艺术团体。春节前夕的一个周六下午,他们邀请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作家、媒体工作者等近20人,在其工作室举行了一场茶话会。工作室外的走廊里弥漫一股“上海药皂”的气味,大家围坐在桌旁分享彼此的工作近况。

    首先是“组织”自己开始介绍最近完成的一些项目,有与学生们一起自制乐器的教育类项目,也有“第一届国际斗核桃大赛”这样充满戏谑效果的互动活动,几个与声音有关的项目,如在北京箭厂胡同里的“此地无声”、在苏州花山为了送别朋友进行的即兴创作、在南海未知岛屿的声音记录,具有“组织”独特的隐忍气质,介入环境的态度以及仪式感带出的崇古礼敬。棉棉对“组织”在1933老场坊进行的移动即兴创作提出了好些问题,然后也与大家分享了去年受荷兰文学基金会邀请、参与的作家驻地项目的所感所想。

    比利•安娜(Biljana Ciric)关注那些从身边的工作做起,能够对当地的环境产生持续影响的作品。去年她在曼切斯特的亚洲三年展上她策划了"未来机构",邀请艺术家展示了他们的相关艺术工作,例如马来西亚艺术家Ise制作了7年的艺术杂志《sentap》。Ise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在之后2月中的外滩美术馆讲座中有更详细的自述:他在国家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受到了多方评批与挤压,然后接受了这一事件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创作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防御意味的“黑影”形象及系列作品;又一直以“停车项目”及杂志对当地艺术环境进行参与和贡献,那份坚强与坚持令人钦佩、说是“热血”讲座也不为过。

  • 甜美的梦

    梦来源于最个人化的无意识字典,以这样甜美的歌名充当展览的名字,为新空间开幕讨了口彩,也对应了九位艺术家在虚实过渡地带的体验。陈维、梁远苇、王郁洋等艺术家受邀进行创作,刘韡、孙逊、何岸等共九人携近作捧场。

    郭鸿蔚的《月海》(2011)是展品中唯一的油画,利用同种色调变化对月球表面的刻画自然细致,使人想到他刚刚在当代艺术展上的《一片海》(2011)控制同种色调的同时,模糊雕塑与绘画的边界,意图探索架上作品的新路。

    Gabriel Lester的录像《好的》(2006-2011) 是对釜山双年展特约作品的再次创作,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回忆自己年轻时的几段经历。第一人称的旁白带来情节和信息,画面在同时呈现其视觉表象。片中说到“我得快些走了”时画面上是一条游鱼;说到姐姐“一直在笑,她很迷人”时,画面上是一个微笑着的广告女演员;这种依照心理事实原则的表现手法在瞬间剥夺了观众联想的能力,使人完全沉浸在片中。艺术家对于个体经验的整理是虚构的,但他讲了所有人面临选择时的茫然,对于荣耀与新世界的渴求,彻底心碎时的绝望以及有家可回的底气,他试图和所有人共情。观众陪着主人公从开始“被椅子挡住去路”,到经历了参军、旅行等一系列生活事件,最后“把椅子挪到一边穿过大厅”,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心理疗愈。

    不同于这种家庭录像式的笃定,程然的录像《口香糖纸》(2011)中,伴随着用不同混响效果持续播放的马丁路德金演讲中那一句“I

  • 采访 INTERVIEWS 2011.08.29

    罗克萨娜·佩雷斯-门德斯

    罗克萨娜•佩雷斯-门德斯出生于波多黎各,目前生活在费城和纽约,是一名录像、行为和装置艺术家。她关注历史和身份认同感的脆弱性问题,前不久参与了广州时代美术馆的“换位思考”项目(7月16日-8月28日),7月24日来到上海的外滩美术馆进行题为“身份与历史”的讲座,在这里罗克萨娜谈到了她的个人背景与近年来的艺术创作。

    我出生在波士顿,没多久就返回波罗黎各,后来就往返于两地生活。因为父亲是个军人,所以我们每三年就会搬家,与人和地方的相处都是非常短暂的,长大后那让我了解到真正的友谊和美好的经验在心里是长存不变的。但在小时候这是非常难接受的事,我跟弟弟都会去游泳,在游泳的时候你不必说话。我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是与水有关的。比如《洗礼》(Bautizo),我站在瀑布里的岩石上,那非常危险。那些在生活中出现过的人和事在我心里像碎片一样,在进行创作时即时没有人知道,我也觉得内心世界处于开放和外露的状态。我的祖母和外祖母工作非常努力,同时要照顾一个大家庭。我会试着想象她们那个年代的波多黎各是什么样子,有一点像从前中国的乡村,没有电视没有手机,能想象那是非常寂寞的年代,但也许对她们来说一点也不寂寞。每次我回波多黎各,我外祖母会问我那边怎么样,但在我回答之前她会先说“哦,那儿很冷。” 因为波多黎各在南边,所以那其实不算是个真正的答案,也许她只是为了提醒我家乡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

    我清楚意识到美术馆或者画

  •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想要强调的是作为学习者的艺术家,所谓的“手感”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由艺术家各自的认知模式与创作经验逐步形成的个人语言,也指平时写字、奏乐、创作时能体验到的“随心所欲”的顺畅感。

    策展人特意挑选带有窗户的区域来展示李杰(Lee Kit)的作品《Hotel Grand Palace》(2010),他珍视并擅长定格生活中闪着灵光的一帧,如随意叠放的手绘格纹桌布上有着洗后依旧残留的茶渍,一旁同时展出那杯茶倾倒在桌布上的照片;延续其纸板作品一贯的温和,他选某种润肤露的品牌为题材,以纸板、乳胶、柔和的色调让观者获得一种仿佛回到母亲怀中的安全感。

    陈熹的影像《至远星》(to the Stars ,2011)带着末日论情怀:动植物面临人类这一最大威胁,当地球开始摇晃,人类便出发去遥远的星球生活。人们被诸如飞碟、火箭、飞船等航天器包覆的动作一再被描绘,加上展厅入口处四幅相关纸本作品,作为一种加强自我防御的提示。片末出现一个身穿宇航服的独孤身影,当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的微弱歌声响起时,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乘喷射机离去”的源头:对现实的失望、恐惧、无可奈何。

    ZUZHI (李牧,陶轶,徐喆,照骏园) 带来的影像记录的是去年夏天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7.08

    严肃的游艺

    作为莫干山路M50创意园区的分园,位于武威路18号的M50西部桃浦创意园(SHANGHAI TOP)开园已有一年,香格纳展库、没顶公司、刘建华、杨福东等艺术家工作室已经入驻。在苦夏刚开始的7月,由丁力、金锋、石青、杨振中、徐震、周啸虎联合策划的艺术活动“桃浦大楼”为园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活动的地点就设在园区的5号楼,整幢楼内包含了戏剧、行为、声音、展览等多种形式的项目,活像一个当代艺术游艺会。

    进入5号楼,首先看到的是一楼张献的现场剧,和艺术家从容的表演相比,观众们倒是正襟危坐,似乎害怕错过任何细节;身穿黑红相间T恤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工作室”参与者们因项目需要在楼道和展场里穿行;通往二楼的楼道墙面上是容易被错过的毕蓉蓉的作品“工作室开放”的一部分,充满张力的多彩几何图形与线条在楼道里蔓延,线条分割营造出的气氛自由愉悦。金锋的墙面粉笔画“1949——2011”描绘的是群众在红旗下唱红歌的情景,即时应景的题材加上粉笔这一传统文化宣传媒材使观众立即与其产生心照不宣的共鸣。

    “又有象被摸”展场中,唐狄鑫的行为作品“雕琢此刻”以粉笔画圈为舞台,先后邀请了三名观众用各自的方式演绎艺术家给出的数字,比如第三名观众拿到的便签纸上写着“30”,于是他选择一面在头上浇水一面围绕着舞台走了30步,最后艺术家在场中将三名观众的行为按照运动记忆重复一次,作品放大了观看与表演的界限以及心理时间的差异性。在一旁,高铭研正和对手在“落台”球场中实践,这个项目结合了桌球与足球的部分特征,参与者必须穿着比赛制服(两种颜色的西装背心)按照3张A4纸上的规则竞技。在三楼,策展人比利安娜(Biljana

  • + 关注

    展览要呈现的是微博时代的艺术家关注的不同领域与创作现状,本次展览由于“未知博物馆”的参与使作品媒材异常丰富,比如文学与音乐作品的呈现让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当代艺术的包容度,策展人从“日常”、“科技”和“人际”这三方面来归结参展作品。

    陆扬的系列作品在大厅右侧墙上一字排开,数码喷印配上相关视频后使作品呈现更为立体,骇人的生理实验在开始就对观众的感觉域限作出了极大挑战。新作《震颤麻痹乐团》(2011)基于治疗帕金森病所用到的成熟医疗技术在操控患者肉体时呈现的特殊生理反应。以邪恶面目出现在画面中间的艺术家操控着四名患病乐队成员显得残忍吊诡,宣告无奈与衰亡的症状与欢愉的电子乐节拍重叠则更加刺痛我们,在这里又回到她对明日世界反乌托邦式的关怀与警示。

    大厅左侧的是艺术团体“未知博物馆”带来的“珊瑚计划“。这个计划企图打破惯常的策展形式,让艺术家自己寻找下一个参与者,并传递信息,在交流合作中完成创作。由于放射状的图示已清楚地反映了参与者的传递与合作关联,地面上的大量指示胶条就略显纷繁。计划主题中提到的“地理”范畴极其广泛,如同精神分析理论讨论人类生活的处所,即内部世界、外部世界以及处于二者之间发生文化体验的中间地带。张君钢、李洁的摄影作品《我们去哪儿?》(2010)成功记录了位于内外部世界之间的过渡体验,手动漏光造就的迷幻画面、陌生的风景与长途旅行中获得的抽离感一拍即合。

    刘仁的录像 《从

  • 采访 INTERVIEWS 2011.03.24

    叶凌瀚

    “云浪计划”是一次由37位来自杭州和上海的年轻艺术家参与的24小时春季户外艺术实践活动,已于2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郊外一个叫做云浪的地方顺利进行,活动之后的沙龙交流会3月26日在杭州的whohouse咖啡馆进行,相关文献展3月6日至4月10日在上海艾可画廊呈现。活动希望参与艺术家能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某种释放,在一种轻松的游戏状态里进行交流与创作。作为四个发起人之一的杭州艺术家叶凌瀚讲述了策划及参与活动的体验,还有对活动目的的看法。

    整个活动从年前一个月开始策划到实施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我们最早找了杭州郊外的一个小岛,但后来觉得在实施上可能有些不方便,这时刚好碰到了金老板,他在云浪那边的民宿“米亚罗”有完备的设施能提供后勤,所以就去了云浪。陈勇为负责上海的联络工作,我负责杭州的,吴厚挺和徐世君会涉及安排程序上的工作,当然我们没有很明确的分工,因为没这种习惯,但默契挺好的。关于户外安全和细节我们会询问一些有经验的艺术家,比如郑焕他们。

    开始我们是把队员分队安排出去的,但是他们散开了也在料想之中。还有我们在活动的时候已经拼命强调不许下水,不许碰船,因为没有经验在河里很危险。但还是有艺术家下水了,还由此展开创作。所有发生的所谓意外其实都在料想之内,还好他们没有超过度。

    我对每个作品的印象都很深刻,也很了解。那个挖春笋的(张旭涛 竹笋与绿树)挺好玩的,大家会有疑问这是一个作品吗,我倒觉

  • 一堆热情

    这是香格纳主空间年后举办的首次群展,从题目看展览强调的是十多位参展艺术家持续创作的初衷与热情,“一堆”则反映在展出作品形式与媒材的多样上。

    张鼎以往的大部分装置井然、克制,并带有仪式般的神秘感。本次展出作品“下一个 ”(2010)中连成一体的皮衣、手套、面罩,加上一系列电子输入输出设备像包裹着每个年轻人的第二层皮。那些密集的电线有沟通的功能,更重要的也是对分离与孤独的否认,艺术家一面担忧现代人的信息加工方式,一面无奈接受着由此带来的安全感。

    石青的《山水基础与运用》(2011)用木条搭建而成,延续他对地质景观等主题的宏观思考。这种对客体内部规律的探索充满理性,其创作过程也像在玩“结构游戏”。艺术家将自己投射到了作品的秩序中,阻止混乱与不够积极的念头发生。

    施勇的《一堆幸福幻想》(2009)由霓虹灯书写的语句组成。“......禁锢的沉香......比琴声更从容地进入你的内心......”,像诗也像经过伪装的自由联想。个人幻想的目的是为了忘记,因此艺术家刻意影响了观看方式,观众需要歪着头或者干脆趴在地上才能读到这些颠倒了的文字,这种屏障缓解了分享个人无意识产生的焦虑。霓虹灯是艺术家偏爱的材料,它们甜蜜招摇却不堪一击,但凡遇到下雨就会故障频频,在此暗示着幻想带来的宽慰背后仍然是疑问。

    该作品橘红色的灯光呈现燃烧般的视觉效果,影响着周遭空间的气氛,使观众获得一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 一切都是浮云

    本档展览展出的是五位年轻艺术家包括水彩、装置、影像等形式在内的作品。陆扬带来的《课堂人脑活力监视界面》(2010),站在权威与控制者的立场描绘了一个学生们的脑电波及生理指标被监察的课堂场面,这些技术在今天绝非难事,可怕的是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应用状态。艺术家以反乌托邦主题表达出对于体制、权力的担忧与恐惧。

    与恐惧有关的还有王思顺的影象作品《恐惧是最快乐的兴奋》(2010),这段录像记录的是艺术家在上海边开车边作画的过程,录像旁展出的正是这张画。画作中城市建筑的轮廓依稀可辨,颤抖的笔触是危险导致的快感与其他认知、联想等过程混合后的呈现,可算是一种心理实验绘画,即对于特定情景下心理物理量的记录。

    胡筱潇的装置《小马过河》(2010)中快要到达彼岸的小马口含报纸并系着一根直通天花板的报纸捻成的细绳,充满命悬一线的不安。在她先前的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2010)中也能看到报纸碎片捻成的细线组成的涟漪,捻这一动作有藏匿和挣扎的意思,报纸在这里刺激观众反思往日新闻和当下种种,不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着的斗争与控制;求知与掩盖。

    展览中不少作品打破常规语义系统,也让观众看到八零后艺术家倾向于私人化的叙述方法。目前,年轻艺术家们出道的时间越来越早,运用的科技与媒材也越加丰富。展览的名字除了传达展览核心要义以外,对他们似乎也有警示与提醒作用,即材料手法只如浮云,关键依然取决于作品的内在力量。

  • 塑料公园

    此次展览是07年中国美术馆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韩国当代艺术展,策展人尹在甲( Yun Chea Gab )曾在中国留学10年,熟悉两国状况的他选择了16位韩国艺术家的60多件作品,在传达与交流的同时让中国观众看到了韩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模样。

    从接受角度看,同样是亚洲国家、儒道佛文化渊源、民族自豪感与身处当代社会负担的同样压力让中国观众面对这些作品时有莫名的亲切感,这种感觉使观众与作品的情感交流变得顺畅起来,仿佛能迅速进入状态继而与其产生共鸣。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卢尚均(Noh Sang Kyoon)作品《为了崇拜者》(2007)中贴满紫色亮片佛像,站在佛教徒角度出发看到的是作品以亮片呈现的视错觉阐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命题;李世贤(Lee Sehyun)的《红色之间》(2010)系列油画中的山水,结合三远法中的“平远” 与“深远”使之一览无余、层次分明,山水间的灯塔船炮、爆炸云控诉了残酷与破坏,原来的山河美景在红色的渲染下呈现出悲怆与无奈。

    展览中的大量作品与韩国社会的变迁有关,从军事独裁结束、汉城奥运会的辉煌到经济危机,政治对于社会的影响像雾霭一样,任何社会人都无处可逃。参展作品中,对于恐惧、悲伤、焦虑等等负面情绪及心境的传达正与此有关。比如崔正化(Choi Jeong Hwa)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各类塑料制成作品,化俗为雅,调侃之余也将疑问抛向所有观众,即你认为什么可以被当作艺术,你追求何种艺术;金基罗(Kim

  • 季云飞:人鬼巴东

    季云飞的作品因其传统表征能被人轻易认出,尽管如此却依然显得十分神秘。在北京出生,现年46岁的他如今在纽约布鲁克林生活, 本次展出是他近二十年来的首次国内个展,将会持续到8月底。

    他近期的纸本彩墨作品沿袭了宋代风俗画的细致生动,内容则介于诉说与隐藏、现 实与幻境之间。《玩牌者》 (Card Player 2004)、《客家人》(The Guest People 2009)中消瘦的人物有着像是从纷乱中抽离出的鲜明轮廓、人群特征明确细致,《河中浮草》(Floating Weed Along the River 2010)中具有迷幻色彩的植物与潜伏其中的人物,他们都具有闲适却略带忧愁的表情,需要观者更多凝视;他也像蒲松龄一样喜爱在作品中涉及鬼怪,以隐喻反 应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这一偏好与其年幼时常听家中老人讲鬼故事有关。

    另外,本次展览中的一大亮点是艺术家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邀请后,与荣宝斋合作使用了1年多时间,用木板水印法制作的版画《三峡库区移民图》(The Three Gorges Dam Migration 2009)的卷轴画册。这件约十米的作品中,艺术家以全景式构图与散点透视对三峡移民的场面进行了描绘,用被单包裹好的行李、杂乱堆放的生活用品、还有山 石树草间的狼人与魂魄,它们与那些眉头紧锁或低头不语的人们一样被迫离开家乡,再看一旁江水奔涌如昔,正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趣味” 当代水墨画

    尽管还没到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从古代唐诗宋词、碑林石刻、文人隐士的寄情言志,到近代武侠小说里的江湖门派、特伟创立的水墨动画,再到当下兴盛的房产广告、家长信赖的书法培训班......这些传统文化产物在国人心里的基底无比坚实,同时成为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水墨形式,仿佛一块被保护的自留地,就此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具话题性、最多人参与创作与评批、也最被看好的老顽童。而与时俱进是所有艺术形式面对的问题,二十多年来我们也看过一些或充满焦虑、故弄玄虚的传统堆砌,或粗暴、单纯的反讽,不断的探索让实验一词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更肯定、更具自信的语汇——当代水墨。

    本次参展的7名来自北京、天津、南京和成都本地艺术家都是当代水墨具有代表性的,40余幅架上绘画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自信。他们偏好创作同主题同尺寸的系列作品,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与表达系统。这些作品传达出他们对于水墨形式的理解,即并非文化元素或使用某种皴法技巧,而是一种千年传统淬炼出的灵性与执着。

    李华生的作品在去年保利拍卖行的高价拍出让在场的众多媒体对他此次展出的抽象作品的估价颇感兴趣。朱新建,从动画形象设计转向水墨创作,保留传统文人画的诸多技法,作品《西江月》(2009)中极具媚态与虐恋色彩的裸女形象,同李津带来的彩墨作品《酒肉图卷》(2010)一样都是对于生命与欲望的直面坦然。 沈勤从八五新潮开始就对水墨形式进行多种题材与

  • 泄密的心

    本次展览汇集中、美、泰、日等多国地区的当代艺术家各自新近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作为中国该领域资深艺术家冯梦波仍然坚持将艺术与游戏结合的方式,参展的互动录像游戏装置《游戏结束:长征》由15年前的同名画作改编而成。红军战士手持可口可乐罐头作武器从雪山草地一路到外星球,长途跋涉中的革命热情以魂斗罗与超级玛丽似的电子游戏出现,仿佛某种保留节目的政治波普在新媒体这一媒介中再次重演。充斥消费娱乐文化符号的纽约艺术家 Martha Colburn 的作品也与缅怀昔日相关。

    录像艺术在视听语言上和电影没有什么差别,不断变幻的流动性给观者带来不断的惊喜,视听全方位的布置极具感染力。“80后”艺术家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偏向于私人化的价值与情感的揭露。程然的《野鸽》是进入展厅后首先能看到的录像作品,鸽子们由于突如其来的光线扑腾翅膀慌忙四散。鸽子在中国一般出现在这些场合:景观式广场、鸽棚、菜场、赛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家用这种时刻担惊受怕且处于被动状态的生物做的隐喻。李明的《XX》中两个年轻的男人换穿对方的白色背心,亲密也好,友谊也罢更让观者注意的是他们对彼此的熟悉与信任。张鼎参展的9频录像装置《雅布莱之梦》是之前大型装置的一个缩略版,不变的是其看似神秘复杂的木制结构呈现出的宗教仪式感。

    近年来相当活跃的日本艺术家泽拓(Hiraki Sawa)的黑白录像《出乎意料》(Out of The

  • 测不定相

    本次展览是廊桥当代艺术中心设立独立策展人基金后举办的首次相关展览。马杰、张华、魏言、戴劲、宋永兴、张华六位艺术家的七件装置参与展出。其中一些互动新媒体作品由于其互动特质使观众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戴劲的两个互动新媒体作品:《墙》用人脸识别自动抓拍进入展厅的观众,同时投影出现在作品中。据艺术家本人说他想让观众在看到自己的影像时结合从展厅门口到作品前的时间差有所感受;《文字游戏》中汉字偏旁部首的随机自由组合,从而产生正常使用的汉字与别字,而观众在投影屏幕前用手触碰可改变其运动方向。作品以有别与传统汉字“六书”的构字原理,将平日作为整体的汉字进行解构重组似乎仅旨在游戏间打破定势。

    马杰的《肺》是一个组简单的机械装置,运作时产生的噪音干涩苦楚象征弱势群体在压抑中的低吼。策展人宋永兴本人也是参展艺术家之一,他的装置《1.57米的现实》将拼接的广场砖悬挂至离地面1.57米处,底部由象征寻找真相的手电筒式灯光照明,参观者要弯腰低头才能够看到广场砖上的粉笔字迹。据他本人介绍,1.57是一个伟人的身高,而粉笔字迹是某次事件当事人们的见闻。

    虽然有音效互相干扰、触碰灵敏度低等不足因素,这些装置与互动新媒体使观众对当代艺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近距离的接触,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语言,以极为隐晦的手法表达了作为社会人对于社会事件的见闻感想,在表达人文关怀的同时流露出焦虑与担忧。

  • 成都当代摄影展—纵目 寻找存在的意义

    参展的八位都是在成都生活的视觉艺术工作者。他们大多为七零后,毕业于不同专业,有的后来才进行专业方面进修学习,近年来活跃于国内外摄影节及摄影展。

    陈春林采用了一种行为与摄影结合的方式,在固定的白色布景前拍摄路人并记录下拍摄时间,最后把这些影像缩小集合在一张作品上形成一种系谱学的美,除了偶发性与时间感之外,也与骆丹一样因记录众生相而赋有了社会学的意义。木格回乡旅途中的抓拍不仅善于抓住人物本有的神采,也善于在黑白摄影中利用自然光源营造出张力十足的明暗,使作品具有一种戏剧效果。同样是三峡移民主题,刘柯记录的是移民结束后的现实场景,杨怡则利用数码手段传达了自己对于家乡开县的淹没产生的复杂心情。冯立的作品主观情感与画面感极强,观者不需要知道拍摄背景与一切外部信息就能有所体会。

    本次展览正如其名是一次集体发声,以各自不同的语言对于外部现实作出捕捉与诠释。独创性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已经不用明言,但展览中的一些作品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山本博司。可见如若作品本身的能量不够,用老祖宗留下的概念与理论来加持也只能凸显其文本的苍白。

    另外在展期中举办了两场作品的幻灯放映会,这与一般使用固定放映厅滚动播放的方式不同,调动了观者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观看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展览的一大亮点。

  • 蓝顶日记

    蓝顶美术馆在今年年初刚刚开馆,此次创稿、小品展展出的是近20位蓝顶艺术家的架上绘画草稿、小幅练习作品、装置的策划文献等等。何多苓在画草稿时首先在画纸上再度画出边框,其中一幅草稿中有宽度修改,由此可见这是艺术家近期确定画面尺寸的一种习惯方法;郭伟的几幅布面丙烯草稿人物轮廓已经明晰,将其置于与画面底部颜色相同的木凳上展出,细节中显心思。

    草稿是艺术家对涌动灵感的最初捕捉,也是将心中模糊的艺术形象固定的关键一步。艺术家在草稿的基础上勾稿放大、在不断的自我质疑中将想要表达的形象确定下来,而由于草稿的简洁与创意的纯粹性,从中甚至能流露出艺术家的某些性格特征与倾向。对于观赏者与研究者来说草稿无疑是了解艺术家最初的创作构思与表现主体的绝佳素材。

    蓝顶艺术家的活动频繁,此次草稿展更像一次放慢脚步的回顾,以整理思路寻求自己心中所想的艺术表达做一新的展望。令人遗憾的是若能在草稿旁再展示出对应的成品照片并注明创作时间将会更深入得展示出艺术家创作的过程。

  • 归去来兮—邱黯雄成都个人展

    过道墙上的电子相框展示着邱的生活工作照以及作品手稿与草图。过道通向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那里投影仪放映着邱的影像作品。从零五年邱将重点转向影像作品后的第一部录像作品《江南错》到零六年广受媒体关注的三屏幕录像装置《新山海经》、零七年的动画《民国风景》等影像作品。其中《明夷之歌》《山河梦影》为新作。

    “运墨而五色具”,从零五开始的这一系列影像作品中,很明显反应出的是邱对于笔墨背后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坚定的美学信仰。亦欹亦稳的构图与竭力传达主观想法的荒诞意象则体现出了文人画气息中的不羁与洒脱。

    《江南错》是冷静等待着自然的细微变化,三月的枯枝带出的萧条感与经验中江南景致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在这近十三分钟里,除了“风树鸟云”的自然演出外,只有时间默默流逝,而观众暂时从情节、紧张与都市生活中获得全身而退之感。

    新作《山河梦影》是由《周末画报》为制作特刊《梦想中国》委托的艺术创作项目。作品用写实手法表现了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新中国的成立、高楼崛起、“鸟巢 ”的建造、飞船升空等历史场景,敏感需稳妥表达的事件邱则用象征与隐喻的方式处理。除了应约、应景之外,通过出版业让广大读者与当代艺术的距离拉近又了解到水墨动画的形式依然存在似乎也是功德一件。

  • 当下艺术的文化想象——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主题展

    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是重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综合性当代艺术展。策展人王林指出推举年轻人既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传统,也是重庆的文艺传统,因此将本次双年展定位在青年,旨在展示与鼓励我国青年艺术家创作,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主题展以“当下艺术的文化想象”为主题,在会展中心1号馆A区集中展示青年美术创作。40岁以下的青年美术家80多人参加此次展出,各类作品200余件。

    陶艾民的《女人河》装置由200块搓衣板构成,每一块上面绘有其拥有者的画像。作品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感,同时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艺术家对于母亲的依恋。陈威的装置《尘世系列》以纠结缠绕的细线表现人与人之间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牵绊,关注的是微妙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细节的处理令人感动。陈友桐的装置作品利用微生物培养构成特定的排列与图案,可算是艺术与生物实验的结合之作。魏青吉的画则用茶渍、水墨、铅笔素描描绘着带有攻击性的意象,在实验水墨的同时也传达了个人的隐秘情感。

    展览作品旁都设有艺术家简介及照片,文字部分有的是作品文献,有的是对艺术家的评论,有的是艺术家本人对于展览主题的理解。对观众来说,无论是对满足好奇心还是对作品的理解都能提供很好的帮助,同时也显示出展览对于参展艺术家的尊重与鼓励。“从窗户望出去——市民摄影创意墙”和“挑剔这座城市——学子设计创想墙”两个公众参与活动更是体现出策展人想让民众加深与当代艺术的接触与交流的良苦用心。

  • 黑屏摄影展

    黑屏是一个信号,问题源于显示器故障还是外来病毒都必须在检查后才可能得以解决。作为廊桥当代艺术空间举办的2009年介入的第五个艺术项目,本次参展艺术家有何云昌、马永峰、邵逸农与慕辰、吴承典以及王庆松。与室外的闷热天气相比整个展览从主题到作品都显得格外冷静,观众可在此凝神静心地观看与思考。

    吴承典的系列摄影作品利用数码手段,将数百幅代表新北京形象的奥运会建筑侧面图组建新的画面,在对建筑进行切割的同时也消解了它们象征富足强大的既定意义。

    从2002年的《漩涡》到2008年的《母体》,马永峰将这种以摄影或录像方式呈现装置的作品成为“装置后的装置”。在《漩涡》中,洗衣机开始蓄水的声音竟然显得如此恐怖,金鱼们在漩涡中跳动与挣扎的画面更是直指人心。这也许也是展览中最令观众感到不适的作品,这种不适正是源于作品投射着我们自己对于被粗暴的外来力量强行控制的深度恐惧。不过让金鱼们遭受这样的残忍洗涤将使该作品遭到以艺术之名虐待动物的疑议。

    何云昌的《石头英国漫游记》作为对其行为艺术的记录,由23张照片和1张行程地图组成,内容是艺术家2006年9月24日下午两点在英国东海岸一个叫布姆的地方随意拣起一块石头,徒步三千多公里的故事。他本人指出,“走了112天,我只是想把石头放回原来的地方而已。”这是观众愿意投入欣赏时间的作品,看着照片中的石头,谁都无法不去想象石头沿途经历的风景与天气,谁也都是这块石头,经历不可逆行程后哪怕回到原地,也已从A变成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