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媛
作为三部曲系列展览的第二部分,胡晓媛最新个展的题目“草刺”和2015年首展“蚁骨”一样,都让人联想到艾米丽·迪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歌,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稚拙的语法和晦涩的词意——可能就是艺术家所谓的“药引子”。换言之,展览题目以及作品均可被视为散落于展厅中的线索,看似匪夷所思,却暗暗引导观众探询这些语域可能打开的不同维度。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刹隅》和《草刺》两个系列互相交织的空间。前者中,回收的废旧钢筋被焊接组装成五组脆弱的骨架,垂落于骨架之上的绡纱已在室外环境经受了一年多的风吹日晒,一眼望去,这些华盖般的结构仿佛也可以是你在大自然中迷离的偶遇。将流逝的时间框入某个场所——这一点在作品的中文标题“刹隅”中有明显体现。
如果说《刹隅》设置了“场景”,《草刺》则贡献了“演员”。这些木质的现成物——无论是木头表面 “肿瘤”般的木结,空心的树干,还是包括锅铲、羽毛球拍、擀面杖在内的日常用品,都与相应的金属或大理石结构搭配。它们在形式上相互支撑、回应、抵消,有时甚至带有某种类似人与人关系的拟人意味:形似人体胯部的树桩架在与它底部吻合的焊接铁架上 (《草刺 四》,2017),看起来稳固的形态仍然给观者一种头重脚轻的压迫感;陨石般的花梨木横卧于类似脸盆架的铁架上,表面满是结疤(《草刺 一》,2016);又或是两个圆盘叠放在倾斜的独木桥上(《草刺 五》,